2006年12月8日

数字电视的困惑

青岛从2007年元旦开始就完全实现数字化了。今天家里刚刚装上了数字电视,254元,送一海尔的机顶盒。

刚刚试用了一会,不过觉得这个机顶盒的设计实在是不人性化。我家的电视是创维的,遥控器在大致的范围内就可以用。不需要非要正对着电视。而海尔的这个机顶盒却不行, 只能瞄准了才能使用,在刚开始的时候,我还以为不能用呢。



另外,许多键的操作不规范,遥控器上有不少的按钮,但是在每个菜单下面的操作却不同,有的可以用“返回”键退出,而有时候却不灵了。有时候是用“确定”来退出。玩了半天也不曾记住到底用那个键才能确认。



所谓的“电子邮件”,点一下之后只有一个空白的窗口显示没有邮件。难道这只能收?但是没有设置,邮件是发给谁的呢?又是一个摆设?



信息也没地方设置,只有一个选择,就是进入指定的页面。这样还有什么意思呢?虽然我不指望可以像计算机上一样的浏览,但是别给我一个指定的页面,偶尔,我也许想看一看sina的新闻。



商务就是一个股票频道,一堆数字在上面滚动。



最后说一说效果,这是最重要的,我的结论是非常差,我在浏览的时候,60个频道里面有10个左右频道是花屏的。就象是播放划的非常严重的VCD盘片一样。



现在想一想,其实电视数字化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原理与VCD,DVD播放机一样,只不过现在这台播放机是放在电视台,你只是拉根线接过来而矣。与现在的网络电视相比,可能还属于比较落后的技术,我觉得网络电视的P2P技术其实是优于数字电视的广播模式的,而且可以充分利用户的带宽。



2006年11月29日

P2P中的优先与公平政策

今天在用emule下载一个文件的时候,下载到百分之九十六却再也进行不下去了。虽然有源,但是只有两个源,我只好在好面排队了。结果这个队列一排就是两天, 直到今天才看到有了点动静。


对于此,我想到或许我们能够做点什么,对于下载文件来说,文件的各部分一般不是平均的,而是有些部分源非常多,而有些部分则源相对的少,甚至只有一个或者
是两个。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一般来说,文件的各部分被下载的机会应该是均等的,但是,去emule里看一下,你就会发现很多这样的情况,也就是文件
的很小的一点会出现断源的情况,也就是说很多人都已经下载了百分之99而最后的那一点却出现了无源或者是少源的情况,这可能与当初的emule设计时希望
大家扩大共享而强制在下载接近完成的时候延长下载时间,以为其他用户提供源吧。而由此造成的结果就是文件的某一部分源的缺失,而且随着文件的传播,这部分
越来越难以下载,结果会形成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已经完成下载的用户才拥有这一点,其他人只能够在这几个人那里排队,从而越来越难以下载,而且如果唯一的源如
果不在线,其他人将无法下载,可能要等几天,几个周,甚至永远的等下去。这样的情况是我们所不希望见到的。


也许可以考虑解决一下这个问题,尽量让文件的所有部分都能够得到均等的机会,或者我们可以优先传播那些文件中源相对少的部分。在用户开始下载的时候,加入
新的规则,如机会均等的情况下,优先下载那些源相对少的部分。同时寻找下载源时,优先从完整源下载健康度低的部分,这样如果开始的时候有机会下载,应该尽
量将带宽提供给不够健康的部分。而上传时则优先提供网络上源少的部分的上传。

以上规则并不是绝对的,而是在现有的规则下进行的适当调节。对于当前的下载速度并不会降低,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带宽,同时保证P2P网络的健康发展。



Technorati Tags:



powered by performancing firefox

2006年8月26日

终于解禁了

不知道什么时候起,我的BLOG竟然被GOOGLE列为了SPAM,我从来不发垃圾信息的,不过GOOGLE还算是负责,在我提出上诉之后,三天时间就答复了,并对此表示道歉,这让我本来稍微不爽的心情好了起来,GOOGLE的工作态度还是很认真的嘛。我喜欢。现在batfree.blogspot.com也可以从中国顺利访问了,我不知道这一次会持续到什么时候,但愿是GOOGLE的影响力在起作用,让中国的那些官员们终于愿意放BLOGGER一马了。不过,GOOGLE在中国政府眼里仍旧不算是乖孩子。或许还会找个理由将其封锁掉吧。

不过即使封锁掉,仍旧不会影响我们的使用的。因为现在会用到BLOGGER.com的人都有能力突破GFW了。而那些突破不了的人也从来不用BLOGGER.com。

2006年4月22日

关于文档管理的一些想法(二)

以前从来没有认真考虑过文档的管理,一般直接将文档当作普通的计算机文件,与其他的文件一样进行管理,通过文件夹来进行管理,但是随着文档的增多,这种简单的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大量文件的管理了。因为现在企业中的文档数量已经非以个计,而是以万甚至十万,百千万来计了,这样巨大数量的文档管理是一件非常艰巨的任务,而且这些文档并非单独的文件,大部分之间相互关连,结合在一起才具有相应的价值,而且由于各种原因,有大量的纸质文档需要进行处理,这些文档一般都要求保持原样,如各种签名文件和盖章文件,这些相当于图片的方式,对于这些文档的管理与其他的文字文件不一致,对于文件管理搜索需要特别处理,并不是简单的扫描进计算机就可以解决了,而是需要更进一步的处理才能满足归类、搜索等各种需要。对于这样的文档的管理与图片是一致的,可以利用与flickr一样的处理方式,而借鉴于此,更可以给其他的文档提供管理的参考。

文档涉及的属性一般为所有者,所有单位,建立时间,状态(已处理,正在处理,将要处理),摘要,关键字,相关的文件,文档类型(报告,通知,合同等),处理时间,所属项目,物理位置,处理时间提醒功能,以及权限管理功能,加密,预览,原格式打印。这些都可以通过tags来进行处理,通过这些关键字的动态加入可以为文件提供一些标志属性,从而为我们提供一个可以管理的线索。
--
I am thinking.

2006年4月21日

关于企业文档管理的一些注意点。

文档,也就是档案管理,是企业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资源,从日常事务,合同施行到财务结算,文档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往往是唯一的凭据,一份签了名文档其价值往往于所牵连的事务价值的大小有关。有的牵扯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因而对于文档的管理应该提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上来。
企业的文档是非常复杂,形式多样,有单一文档,也有项目文档,同时还有上下文关连的非常复杂的文档,对于这些文档的管理与利用,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因面我们要从企业的发展来看,来改进文档的管理。
文档的管理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来进行,进行电子化管理是不错的改进方式之一,让计算机来负担原本非常复杂的工作。因为计算机最擅长做这些琐碎的工作的。而且计算机的准确率也非人类所能够达到的。这里所说的计算机档案管理并不是一般的无纸化办公的概念,由于纸质文档的特殊性,企业中仍旧以纸质文档作为主要的载体,因而文档管理自动化并不是无纸化,而是通过计算机来管理纸质的文件,同时可以让企业整理好文档,不仅仅是往来的电子文档归类管理,更是一种资源的利用,将原来分布在各处的文档进行统一管理,同时可以从中综合出对于企业管理有非常重要作用的各种经验。文档管理好了,可以对大量的文档进行分析,而不是原来的单独文档的阅览鉴发。

企业文档的管理一个重要方面是要将文档联系起来,而不是单独的文件的扫描与计算,往往几个文件往来,共同说明一个问题,因而我们真正想要将文档管理好,就要处理好这些方式,web2.0的tag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示例,我们可以在此概念上向web2.0学习一下,充分利用这一方面来为文档管理提供一种理念。通过为各各文档提供tag,同时结合全文,搜索,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非常好用的管理方案。

留此存照,以观后效。

--
I am thinking.

百度百科不是wiki

正值wikipedia被封之际,百度推出了百度百科,很让人怀疑其动机。不过我今天暂时不讨论wikipedia被封是不是与百度有关,因为这些都是没有办法证明的事情,我只想说的是百度百科不是wiki。所谓的wiki最重要的性质在于人人要编辑,而我在百度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不是人人可编辑的,而是需要百度的帐户,虽然我拥有各种各样的帐户,估计到现在为止可以千计了,但是我并不拥有一个百度的帐户,所以我已经被百度拒之门外了。不过这也证明百度百科不是wiki,它直接违反了wiki的人人可编辑的精神,而将之定位于某一范围用户了。
在中国做互联网总是有各种各样的顾虑,无论多么自由的公司,到了中国来,都会缩手缩脚的,而对于中国的政策,也有人玩的很油滑,在各种各样的IT企业中,我觉得百度是最会玩的,不知道百度是不是有政府背景,但是我知道百度的崛起与google被禁是分不开的,今天同样给人以与wikipedia.org被禁与之有关的想像。我说以上这些,不外乎是说百度是一个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与政策的优秀企业公民,而作为一个人人可编辑的百科全书,百度当然希望这个"人人可以编辑"是在国家政策允许范围内的编辑,因而要求编辑者拥有百度帐户,这一来可以为自己的积累用户,二来一旦出现一些政治敏感问题,很容易会查找到最终的用户,这样一来,百度可以通过出卖用户来得到国家的谅解了,仍旧是一个优秀公民。

最后说明,我不会去编辑百度百科的,因为我不想像那些被yahoo和hotmail用户一样被出卖,因言获罪,我可不想为一个我不信任的公司做出任何的贡献。

2006年4月11日

2006年3月8日

流畅的《女抢匪》

看了吕克 贝松的《女抢匪》,那种感觉非常顺常,每个导演都有自己的风格,而吕克 贝松给我的感觉就是那种畅快淋漓,从头看到尾没有一丝的拖沓,没有一点点停顿,而且那种法国式的浪漫真是没的说,当年看《这个杀手不太冷》的时候就有这种感觉,说不出来是什么。现在想起来,也是这种顺畅的感觉。看《指环王》,杰克逊的导演是那种非常细腻的风格,但是节奏比较慢,即使看《King Kong》也是感觉场面大,但是不够刺激,那种大场面被节奏给缓解了。吕克 贝松的影片我所知道的《第五元素》,《这个杀手不太冷》,《出租车》,《女抢匪》都是很顺畅的影片,从头到尾充满了法国式的浪漫与幽默。中国导演当中,只有吴宇森给我这种感觉。

2006年3月4日

无用的Caps Lock

今天在输入的时候不知道什么时候按下了Caps Lock了,结果输入了一大段没有用的大写字母。不知道当时键盘的发明者是如何想的,为什么非要有这个Caps Lock键。至少我也觉得没有用的。我从来没有用过这个键,但是误碰到的时候却是不少,我不知道别人是怎么用的,至少我没有想出这个键的作用。我的笔记本的键盘那么挤,竟然也有Caps Lock键,实在是难以想像。而且为数不多的指示灯就有Caps Lock键的指示灯。我想也许键盘设计者们也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键是不是有很大的用处吧。而且设计在很容易误碰的地方。有些东西,历史久了也就成了自然,我们也不再去考虑这个键是不是真正的有用,有没有给人带来困扰了。而我们用户也习惯了这个设计了,在误碰的时候也只埋怨自己一下而矣,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键是不是真的有作用。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到网上搜索了一下,看如何才能将这个烦人的问题解决掉,果然,我发现了不止我一个人觉得Caps Lock没有用,有位朋友提供了一种方法,修改键盘映射,
在注册表里修改如下:
Windows Registry Editor Version 5.00

[HKEY_LOCAL_MACHINE\SYSTEM\CurrentControlSet\Control\Keyboard Layout]
"Scancode Map"=hex:00,00,00,00,00,00,00,00,02,00,00,00,1d,00,3a,00,00,00,00,00
这样你的Caps Lock键就成了左边的Ctrl了,需要重新启动计算机。这样倒是不错。各位需要的时候不妨试一下。

2006年2月23日

陈凯歌在无极上所犯几个错

最近讨论最多的电影可能就是《无极》了,电影看过了,虽然我觉得不满意,但是还不至于骂,也许因为我本来就没有抱多大的期望吧。
在电影远没有拍完之前,就已经可以预料到现在的情况了,因为张艺谋的《英雄》和《十面埋伏》已经在前面摆着了。
对于过度宣传的电影,这是必然的下场。我看完了电影,虽然不满意,但是我尊重导演的劳动成果,无论好坏,总有那么多人为之努力过。
《无极》算不上是优秀的片子,只能够算是不成功的商业片吧。在《无极》上,陈凯歌犯了不少的错。以下都是我个人的想法,正确与否先不论,我也不想参与到再讨论之中。
首先,陈凯歌不应该选魔幻这个体裁的片子,也就是不应该拍武侠或者是魔幻片。陈凯歌一直给人的感觉是文人导演,我对他导的片子了解并不多,完整看完的就是《霸王别姬》,《荆轲刺秦》,《和你在一起》,还有电视剧《吕布与貂婵》都是片断的看一看而矣。但是陈凯歌的片子给我的感觉是,这是一个文人导出的片子,整个片子里的文人气很浓。所谓的文人气是从骨子里来的,《霸王别姬》里的含蓄与隐喻,《荆轲刺秦》里近乎疯狂的各个角色。都是文人气的体现。这种文人气的导演本来就不适合拍武侠片(魔幻片)这样的电影。文人有一种奇怪的脾气,就是要显出自己的与众不同或者是持有自己的独特见解。我敢说在许多文人眼中,武侠小说,玄幻小说根本不入流,他们所熟悉的可能是莎士比亚的歌剧,歌德的诗。让一个导演去导演一个他不屑一顾的体裁本身就是一个错误,他想将一个通俗的故事讲的高雅,而最终的结果就是不伦不类,我估计陈凯歌选魔幻这个体裁应该与其流行有关吧,陈导可能不屑于拍武侠片这样的通俗的片子,但是作为商业片如果不是一个通俗的体裁又不会有市场,而魔幻的片子则既给了他发挥的余地,又可以让观众接受,而《指环王》的成功也让他觉得魔幻体裁的成功率比较高,因而他就选了魔幻体裁,但可惜的是他实在不适合这个体裁了,虽然他接受了这个通俗的体裁,但是却又想把这个的体裁里装入他自己的阳春白雪的东西,最终结果就是两面不讨好。
我推测陈导一直不服一个人,那就是张艺谋。张艺谋不是文人。从张导出来的电影可以看出,他比陈凯歌圆滑,无论是什么样的体裁他都能从诠释出意境来。这是经验或者是性格决定的。张就象是一个老农,无论是10岁的儿童,还是70岁的老人,无论是街边的乞丐还是庙堂的高官,他都可以与之沟通。这种是学不来的。自古以来的文人能够有此境界的我认为只有苏轼一人。而陈导不服张艺谋也是来源于文人的骨子里的傲气吧,文人可能不屑于商人的市井气,觉得自己可以做得更好,但是真正操作起来则会一塌糊涂。陈凯歌的不服直接就导致了下一个错误--魔幻的故事。

《无极》故事既不能够算武侠,也不能够算神话。在中国是无法找出类似或者是对应的内容的。但是向西方看就可以明显的看出与希腊神话相似。如果你将无极的故事换成希腊神的名字,放到希腊神话里,绝看不出是东方故事来。中国的神话向来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中国的神是世俗化的话,与普通人的生活没有什么两样。无论是《牛郎织女》还是《白蛇传》还是最著名的《西游记》,中国的神都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有人的地方才有神,有神的地方必有人,神是为人服务的。我认为《无极》里的神并不单单是满神一个人,里面的所有的主角都是神,因为他们没有普通人的生活,光明,无欢,王,倾城,昆仑,鬼狼,你只能够从他们身上看到神的光芒而看不到人的影子,这就象希腊神话讲的是神之间的故事。但是在中国如果只讲神之间的故事,那是没有市场的,因为观众无法从这些角色身上找到共鸣,也就不会认可这些角色之间的故事。一部没有引起观众共鸣的电影是无法获得观众认可的。在中国拍史诗片却拿西方的故事,这本身就有问题。我想这与陈导是个文人有关吧。现在的小资们都喜欢谈希腊神话,而不是去讲《西游记》也是这种心理。《无极》的故事如果排成舞台剧,或许更能够得到人们的认可,因为观看舞台剧的人都有一定的艺术素养了,他们可以理解陈导的隐喻等,而对于一部面向各个层面观众的影片来讲,如果离地面太高,人们只能够敬而远之。魔幻故事在中国本来就没有市场,也许有部分人喜欢如《指环王》这样的故事,《指环王》在中国的票房也不错,但是又有几个中国人能够理解《指环王》的内涵呢?《龙与地下城》这样的故事在西方非常流行,有极为广泛的群众基础,所以在西方这样的故事人人都有一定的理解基础。你说孙悟空,中国人都知道是什么样子,而你说太阳神阿波罗,普罗米修斯,就没有几个人可以想象出是什么样子。这些都是群众的基础,宣传上说《无极》在国外受到好评,我并不怀疑,因为《无极》可能西方人更能够接受这样的故事,因为许多人觉得他与希腊神话,与莎士比亚的戏剧非常的相似。而在中国又有多少人能够接受这种希腊神话式的故事呢?

错误的演员。现在的流行都找那些大牌的演员,因为这些演员有号召力,很多人就是冲这些演员而去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片子都适合明星演员,明星演员除了有号召力之外同时也具有副作用。一是高价,我不知道陈导的3.5亿里演员拿了多了。相信不是小数目。而且同时请了中日韩三国的演员,相信陈导从开始就想借此片炒作,而不是好好的研究一下如何拍好片子。第二是面熟,有了一定的演戏的习惯了。其实魔幻体裁的片子尤其不应该选择名星演员。因为演员自身的光芒很容易让整个电影失色。人们的注意力转移到演员的表现上。作为名星演员更是会引起与以前的角色的对比。魔幻体裁的片子本来就是需要人们的想像力来辅助的,尤其陈导的这个架空的世界,如果不给观众一定的空间与时间去想像外围的环境的话,很难融入到电影中去,尤其是中国这个没有缺少对架空世界的了解的国家。以成功的《指环王》为例,里面的演员都不是好莱坞的一线演员,很多都是名不见传的年轻演员,但是正是这些演员更容易融入到电影中去。名星演员一般都有一定的戏路,就像周星驰如果去演正剧,相信很多觉得是无法想像的。而作为一部新颖的体裁,魔幻片,选取角色更应该有所考虑。在《无极》刚拍的时候,我看了他的演员名单,我就知道这不会是一部很成功的片子,因为陈凯歌选取这些演员明显是冲着票房去的,他不需要这些演员表演的多么好,他需要的是这些演员有多少Fans,只要能够将这些演员的Fans都吸引进电影院就行了。 抱着这样的想法的拍片,电影会拍的多么好呢?

错误的观众。我所说的错误的观众并不是指观众的水平不够,而是这部片子本身定位的错误。我想人人都知道《无极》宣传的时候是作为商业大片进行宣传的。作为一部商业大片,要想票房高必须要有足够的观众。既然想票房高必然要面向所有的阶层的观众,但是想一想陈凯歌的电影是面向所有阶层观众的电影吗?《霸王别姬》几个人能够理解得了,《吕布与貂婵》几个人欣赏得来,《刺秦》的表演谁觉得是部电影。陈凯歌的电影从来就不是面向所有人的。而《无极》的宣传则是面向所有人的宣传,他希望所有的人都能够去电影院看《无极》,这本身就是错误,这么大的宣传,将不能理解陈凯歌思想的观众骗进影院,票房可能高上去了,但是这些被骗进影院的观众能善罢甘休吗?因此恶评如潮也就是自然则然的事情了,更何况如前面所说,这部片子本身就有许多问题。

错误的目标。前面说了,陈导是个文人导演,作为一个文人导演去导演一部商业片,他不想导演成一部普通的商业的片,因为他觉得自己的格调要高一点,一部纯正的商业片会降低自己的身份的。陈导想拍一部有品味的商业片。但真的要将拍出一部有品味的商业片是非常难的事情,甚至是可遇不可求,商业片以好莱坞的为最,但是好莱坞又有多少既有票房又有好评的片子呢?要想票房上成功,必然是娱乐大众。那就要以大众为目标,而不是以导演的个人思想为目标。有时候这两者是冲突的,很多电影在当时不为人理解,而后来成了经典。而陈导想法是将自己的想法融入到片子中去。可惜的是陈导并不具有这样的功力,而世界上真正能够具有这样功力的人我想现在只有斯皮尔伯格。即使是他也并没有完全掌握到其中的度,更何况从来没有拍过商业片的陈导呢?结果陈导的思想不是融入到其中去了,而是塞到电影中了。这融入到塞完全是两码事的。我以前看迪斯尼的动画片的时候总是会想,迪斯尼的动画片真是经典。他从来不会说什么大道理,但是九十分钟看完,你总会学到一些东西。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听到一句话,你在九十分钟里能够讲好一件事,你就非常成功了。而陈导不只讲一件事,他还想讲很多事,因此《无极》里据说充满 了各种隐喻,像鲜花盔甲,鬼狼的衣服等,曾经有人仔细分析过,可惜是这些隐喻实在太表面了,反而真正的情节挡住了。结果是人们既没有看懂这些隐喻,也没有看到情节。
其实拍一部商业片并不丢脸,如果陈导能够认认真真的去拍一部娱乐大众的商业片,虽然不一定会有《霸王别姬》那样意义深远,但应该比《无极》的效果好。

认为大成本,大场面,大制作就是好电影。这是许多人的想法。确实许多大片都需要大成本的支撑,但是他们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大的场面需要高成本,但是大的场面是为电影服务的,而不是电影为他们服务的。《无极》拙劣的电脑科技让人们一眼可以看出,而那个蚊香式的王城更是成了笑话。所谓的大场面成了生硬的风景。被好莱坞的特技惯坏的人们早已经对这不感兴趣了。相信看过《黑客帝国》之后,再有任何的大场面都会有免疫力了。 更何况现在的大场面的片子几乎天天都有,以中国的技术水平,目前很难超越。而《无极》竟然以大场面和电脑特技作为卖点。这本身就是错误,与好莱坞特技相比,《无极》的特技像是动画片里一样,甚至还不如迪斯尼的二维动画流畅。一流的电影不是卖特技,所有的一切都应该为电影服务,而不是去展示什么特技。

当作话剧来演。我把《无极》是当作话剧来看的,无论是里面的台词还是演员的表演,怎么看都是在演话剧,而不是演电影。电影与戏剧是不一样的。电影要求真实,而话剧则是要适当的夸张。对比一下二者的对白可以看得出来。电影中的对白应该与生活中的对白一样,而不是向话剧靠拢,可是陈导的片子好像离生活越来越远了。我看过一集《大明宫词》,实在难以想象里面人物的对话是在演电视剧。《无极》里的对白更是如此,而演员的表演也有点过火。相信这是陈导的要求。如果这不是电影,可能《无极》更令人容易接收点。

2006年2月21日

常用邮箱wap邮件收发的测试

测试人:Batfree@gmail.com
测试平台:Nokia 6020
服务商:中国移动山东分公司
上网方式:手机浏览器通过cmwap接入
测试时间:2006年2月21日晚
测试对象:梦网邮箱(http://wap.17288.com),Yahoo!Mail(http://wap.yahoo.com),Gmail(http://m.gmail.com),Hotmail(http://mobile.msn.com),网易(http://wap.163.com)新浪(http://wap.sina.com.cn)

现在的手机功能越来越多了,除了通话和短信之外,其他真正的有大规模应用的还真不多。虽然不是杀手级应用,但是wap已经成了所有的手机的内置功能了。目前国内通过手机上网主要应该是两种方式,移动的GPRS和联通的CDMA。虽然联通的CDMA在技术上领先,可是从用户数量及应用数量上看来,都远远不及移动的GPRS。从手机的支持来看,支持GPRS的手机也远远的大于CDMA。我对于CDMA上网没有什么了解,手中所用的手机开通的是GPRS。因此就以GPRS测试了一下。
GPRS在中国被中国移动人为的分为两种上网方式,一种是便宜的CMWAP,可以以10-20元进行包月,通过代理来上网,只能走http,另一种是CMNET,与一般的电脑上网没有什么两样。如果不是将手机作为Modem上网的话,前者更加实惠。
手机上收发邮件可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客户端进行,这时候通过一个运行的程序来收发邮件。这时候需要服务器支持SMTP和POP3.必须走CMNET。
另一种就是直接上网通过wap页面进行邮件收发了。不需要客户端,只要你的手机开通GPRS,利用自带的wap浏览器就可以了。使用起来也是非常方便的。因为一切都是现成的。
比较二者,如果只是手机上进行邮件收发,还是通过cmwap登录wap页面收发目前比较实用。
我的手机是Nokia6020,属于比较低端的手机,不过使用起来还是很顺手的,支持xHTML浏览和wml页面。开通了GPRS 的CMWAP包月。因此我就在我的Nokia6020上进行了收发邮件的测试。
目前国内用户可能常用的邮箱为中国移动提供的手机号码@17288.com的梦网邮箱,163.com(yeah.net,netease.com,126.com),Yahoo邮箱,Sina邮箱,Gmail,Hotmail。因此我就对这些邮箱进行了测试。说是测试,其实就是试一试那一个最方便而矣。
首先是梦网邮箱,我用的是山东移动提供的,不知道为什么这个邮箱的后缀名是17288.com而不是monternet.com。这个邮箱很简单,就是手机号码。不过容量非常的低,只有区区的6M,但是由于是移动公司提供的,与手机相关的内容非常多,可以通过邮箱发送短信,发送彩信。因为与手机绑定,所以只有你的手机号码可用时候该邮箱才可用。如果你欠费,或者是停机,此邮箱将自动锁定。在你销号之后,这个邮箱也同时取消了。因此不适合作为个人的常用邮箱,只可以作为手机号码的附带吧。
在web页面上申请成功之后,按照移动梦网的指示,我在wap.monternet.com上一直没有找到邮箱选项。在梦网的各种导航项目中都没有邮箱这一项。后来,我尝试着输入wap.17288.com之后,才正确的通过手机登录上邮箱。并通过此邮箱发送了一封测试邮件。
该邮箱的特点是登录速度非常的快,可能是由于此邮箱是梦网内部的邮箱的缘故吧。在收发邮件的过程中都非常的顺利。
该邮箱在wap页面中可以进行设置,并设置自动登录,根据你的手机号码,不需要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即可登录。这个是非常方便。这应该是源于移动天然优势。其他网站不能够像梦网这样获得用户的手机号码。
总的来说,此邮箱速度快,wap版功能完全,使用起来方便,可扩展性非常大,与手机服务中的短信,彩信联系紧密。但是容量非常的小。适合作为发送邮件的邮件箱。

2.Gmail 第二个测试的是Gmail。Gmail由于其容量大,在web上使用方便,功能多,是我平常使用最多的邮箱。自从google推出移动版的Gmail之后,更是方便了不在计算机旁边的时候邮件的收发。登录Gmail使用的网址是m.gmail.com。但是在登录的时候出了问题。我在手机上输入m.gmail.com之后,显示的页面并不是针对手机的简化页面,而是与计算机上一样的宽大的Gmail页面。与Web登录页面一样。我必须向右再向下推动滑动条才能够找到用户名和密码的输入框。这一点不知道Google是如何想的,这个首页面完全不适合手机的界面。这个页面的宽度大概是手机屏幕的6倍。在输入用户名和密码之后,我又遇到了问题,那就是无法登录,按下登录键之后,有时候显示没有找到地址,有时候直接显示验证页面之后再没有响应。我看了一下转到的没有响应的地址。是https://www.google.com/account********的页面,应该是验证页面,可能是由于我的手机的问题,我始终无法登录。后来我找到了一个曲线的方法。就是通过http://gmail.google.com登录。在输入http://gmail.google.com之后,显示的也是与输入m.gmail.com一样的页面。这时候输入用户名和密码。点击登录。可以顺利登录。我想应该是服务器转换的问题,用m.gmail.com登录的用户也要转到www.google.com去验证用户信息。我的Nokia6020可能不允许这样的转接。在登录之后,我的页面一直没有显示出来。估计转到的页面是Web上那个复杂的页面。在这时候用户验证已经完成,可以断开网络了。现在再次通过http://m.gmail.com就可以顺利登录了。应该是已经下载了相应的cookie。现在可以在手机上进行邮件的收发了。wap版的Gmail与web版的是内容是同步的, 只是针对手机的小屏幕进行了优化。在mGmail里同样可以搜索邮件,这应该是Google的优势。同时可以自己定义页面显示的选项。如显示inBox,Starred,Sent Mail,Drafts,All Mail Spam, Trasht以及标签,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定制。这应该是非常好的作法,可以将一些常用的选项放在里面,同时也支持联系人,可以不需要手动输入联系人,方便了很多。另外一个实用的功能是可以直接查看一些格式的附件,如word,pdf,text格式的附件,gmail自动为你转化成可以在手机上阅读的格式。这个功能非常实用。

总结,Gmail移动版的功能一如web版以实用为主。尤其是附件查看功能,可以方便的查看各种格式的附件。收发邮件都没有问题。通讯录功能只显示常用的几个用户,其他用户只能够通过输入用户名进行查找才能够显示出来。但是登录困难,估计许多人无法通过m.gmail.com登录上去。另外登录页面不适合手机,这是最大的问题。如果能够通过前两关,Gmail将是非常的好用。

3.Yahoo Mail! Yahoo的移动Mail是我测试过程中使用最顺利的一个。首先登录wap.yahoo.com会让你选择国家。这里很重要。我测试用的一帐号是属于US的,因此我第一次选择的时候选择了Yahoo!US,但是发送出的邮件全是乱码。再一次测试的时候,我选择了Yahoo!China,界面是中文的,收发邮件也正常了。同样的帐号,选择不同的服务器收发邮件就会有不同的反应,看来Yahoo是根据你所选择的服务器选择邮件服务器的。在使用Yahoo!Wap的时候,登录之后可以在显眼的地方看到邮箱,点击之后输入用户我和密码,就可以使用了。没有任何的附加步骤。在使用过程中都是中文界面。也可以通过通讯录直接添加联系人。只不过每次发信必须回到邮箱的首页才能够进行。不过Yahoo 的邮箱不能够查看附件,在wap版里只能够看到有附件,但无法查看。

总结,Yahoo邮箱登录顺利,使用方便,而且界面全中文。收发顺利。非常适合手机上使用。通讯录是按照字母排序的,查找联系人的时候根据首字母进行查找,有点繁琐。有些操作项可能设计的不太合理,无法查看附件。另外Yahoo!Mail不记录用户的登录信息,每次退出浏览器再次登录的时候必须要重新输入用户名和密码,这可能是为了安全,但是为用户带来了麻烦。总的来说Yahoo的邮箱还是非常实用的。

4.163.com 通过wap.163.com可以登录网易的wap页面,首页很简洁,没有多余的内容。邮箱项可以直接在首页找到。点击邮箱之后,显示让你选择后缀名。可能是由于网易邮箱的后缀名太多的缘故吧。可以登录的邮箱有188,163,126,yeah.net,netease.com这些都是网易的邮箱,只要你是使用以上的邮箱都可以通过这里登录。进入页面页面之后,显示的是《写信》,《收信箱》,《草稿箱》,《已删除》,《退出》,而不是如我上面测试的直接显示收件箱。在测试过程中,写信完全没有问题,但是在查看信息的时候出了问题。我始终无法进入收件箱,每次都显示“Error Page,不完整的响应内容”。因此我无法测试收邮件。可以成功的发送邮件,但是收件人必须要自己输入,网易Wap邮箱不提供通讯录的功能。因此你必须准确知道对方的地址才能够发送邮件。
由于始终无法进入收件箱,因此我也没有办法测试收邮件。我又在计算机用opera进行了wap测试。同样无法打开信件,在Opera上显示的错误为xml分析失败,无法获取URL。
看来网易的wap邮箱真的有问题。

总结,可以发送,操作也简单,但是无法正常接收,实在是遗憾。如果不解决收件的问题,网易wap邮箱属于不可用的。

5.Hotmail 邮箱。许多人可能并不知道Hotmail可以通过wap登录,mobile.msn.com.cn上提供了短信的方式与msn messenger通讯。但是实际上也可以通过wap与msn messenger上的朋友通信。这也是我在使用hotmail移动版的一个发现。MSN移动版并不是如许多人所认为的http://wap.msn.com而是http://mobile.msn.com。在进入页面之后,就可以选择登录了。 Hotmail提供的功能非常多。包括Windows Live Mail beta,Windows Live Search Beta,MSN Hotmail,MSN Messenger,Msn Spaces beta, MSN Calendar等非常多的内容。我们这里只测试Hotmail和Messenger。其他的内容大部分需要服务商的支持,如Calendar等,中国用户无法享用。Hotmail的用户界面是英文的。界面也是非常简洁,直接进入了收件箱,显示你有多少封邮件,多少封未读。非常直观。操作也不复杂。大部分的常用选项在每个页面中都有提供。还提供check mail选项。可以在查看是不是有新邮件到达,提供通讯录的功能,可以直接发送邮件给通讯录中的朋友。Hotmail最显著的特点是与Msn Messenger结合在一起。相信许多人是为了使用Msn Messenger才去申请的此邮箱的。通过mobile.msn.com登录之后,就可以在线使用MSN Messenger,收发信息,收发邮件都非常的简单。不需要使用http://mobile.msn.com.cn上提供的短信的方式与MSN Messenger上的朋友联系。另外,如果你的手机上的操作系统是Microsoft smartphone的,可能其他的如LiveMail等都可以使用。我的手上没有这样的手机,因此没有测试过。

总结,Hotmail功能最齐全,提供了许多MSN的功能,尤其是MSN Messenger,方便了用户的联系与沟通。选择记住用户,下次登录时不需要再输入用户名和密码。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我在Hotmail里发送出的邮件到了Gmail中显示乱码。可能存在编码地的问题。但是邮箱中的中文邮件可以正常显示。应该是邮件传输的过程中编码转换的问题。

6,Sina Mail。关于新浪的wap Mail我没有测试成功。首先在http://wap.sina.com.cn上没有找到邮箱的选项。后来才在导航中找到了新浪邮箱,在输入用户名和密码之后就没有了反应,每次登录都说服务器不存在。我不知道是不是我的手机的原因。反正试过各种方法一直没有登录上去。

目前,我所测试的这几个邮箱之中,可以正常工作的是梦网邮箱,Yahoo!Mail,Hotmail。Gmail在我的手机上需要先登录http://gmail.google.com之后才能够登录,但是一次登录之后,选择记住用户名和密码,下次可以直接输入http://m.gmail.com登录了。
163.com的邮箱发信顺利,但是收件箱无法打开。无法收信。Sina邮箱始终无法登录。在可以正常工作的邮件中,各有各的特点。梦网邮箱容易小,但是与手机绑定,速度最快,发信方便,同时可以收发短信和彩信等,可以作为手机的网络硬盘使用。Yahoo!Mail中规中矩,非常稳定,界面清洁,使用方便,注意使用的时候选择Yahoo!China才可以正常发送中文邮件。Hotmai也不错,提供了与msn messenger功能。可以即时与朋友联系。Gmail除了登录时出了问题之外,使用起来是最方便的一个了,无论是收邮件,发邮件,都对中文兼容很好。还可以调整邮件的选项,与PC上的Gmail完美结合,尤其是附件查看功能比较实用。因此,如果你有Gmail帐户,并且http://m.gmail.com登录顺利,不妨使用Gmail。如果只是收发邮件,可以使用Yahoo!Mail。为了与MSN Messenger的朋友联系,可以使用Hotmail。而梦网邮箱由于容量小,并且与手机绑定,可以作为手机的后备存储,但不建议用它做为主要邮箱。因为如果你的手机欠费或者是出现问题,你的邮箱也同样不能够访问,在手机号码销户时,邮箱也会被同时注销。以上测试都是在Nokia 6020上进行的,通过包月的cmwap GPRS连接访问,为有时候需要在手机上浏览邮件的朋友提供一个参考。

2006年2月20日

左手鼠标

我更喜欢用左手使用鼠标。虽然自己不是左撇子,不过我已经习惯使用左手了。虽然不能在日常生活中所有的事情都试一试用左手,但是在计算机上总应该可以吧。计算机上倒是比较简单,键盘不可能改了,但是鼠标可以简单的通过切换主要次要键进行转换。可惜的是仍旧存在问题。

第一个问题就是箭头是向左上的。虽然主要次要键进行了转换,也就是鼠标的左右键进行了转换,但是从左手使用鼠标的时候,箭头向左非常的别扭。我于是到网上到处寻找左向的鼠标方案。可惜的是目前为止没有找到过。虽然网络上各处都提供鼠标方案下载,但是却没有一个提供方便左手使用的鼠标theme。最后,我只好采用朋友的建议,安装cursor xp来将系统的鼠标指针进行镜像反转。用起来已经不像以前那么别扭了。
这让我感叹,原来使用右手的人这么多,从来没有人想过用左手。IT产品从来都是为使用右手的设计的。其实我想微软在设计OS的时候既然想到可以切换主次键,为什么不在切换主次的时候将鼠标的指针进行镜像呢?这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啊?否则那个切换主次键就太别扭了。

第二个问题是,游戏中的鼠标全部不能够切换左右键。也就是说所有的游戏都是为右手玩家设计的,即使你在OS中切换的主次键,但是在玩游戏的时候,仍旧要用右手来玩。游戏设计者们从来没有考虑过左手的玩家。

搬家完成

搬家完成
从03年开始写blog,首先就是在blogger.com,当时它还不属于google。不过那时候对于中文的支持实在是一塌糊涂,中文内容只显示一个个的问号。因此又选了当时国内最早的blogcn.com和blogbus.com。这两者最早是blogcn.com。但是其速度实在是让我难以忍受。当时blogchina.com提供了测试。觉得界面简单。应用方便,非常不错。因此就主要转向了blogchina.com。后来的大段时间都在blogchina.com。不过也就是blogchina.com差点断送了我的blog生涯。blogchina.com在2005年收购了blogdriver.com之后。服务完全变了个样子。不仅仅 使用复杂。而且添加了许多不实用的功能。完全与geek的观点背道了。在转换期间更是将未测试的系统切换过去。我甚至连主页面都无法进得去。深深的打击了我的热情。在blogchina.com转换完成之后,我再次登录了自己的页面,发现导出文章等项目都不见了。看来blogchina.com是想将所有的用户拴在他身上了。而转换过来的系统更是难以忍受。不知道是采用了什么样子的系统。我在firefox里面连页面都无法正常浏览。而现在更是经常无法登录了。在这期间。由于blogger.com被伟大的中国长城block了。基本上成了可以说没人听的地方了。所以这一段时间基本上也不说只看了。只是偶尔在maillist上说一两句话而矣。
不过终于忍不住了,经过对msn space,blogger.com,blogbus.com,yahoo 360,blogchina.com的考虑之后以及最近发生的blog被封事件之后,权衡再三,终于决定还是回到这里。虽然这里不能从中国正常的访问,但是我信任google。就冲中国政府的态度,相信不能够选择中国BSP。而微软最近不断的封杀msn space,作为一个喜欢开源和自由的人,当然也不能够选择他了。yahoo 360应该也不错,不过可惜的是用起来有点复杂,而且自己不能够定义,不过也可以考虑一下,因为毕竟yahoo在中国被封杀的可能比较小。
我已经不指望blogspot.com能够在中国访问了,因此这里也只是写给我一个人看的,也许偶尔会有人路过吧。不过,日记就是写给一个人看的。偶尔记录一下而矣。

再说一下这次搬家。由于blogchina.com不提供原文导出。因此只有一篇篇文章的进行拷贝,为了保证前后的延续性,我将时间设为当时发表贴子的时间,时间精确到了分。因此虽然现在有110多篇blog,但是首页好仍旧没有什么变化,只不过多了些archieve而矣。 另外为了自己的方便访问,将atom.xml通过feedburner转过为了http://feeds.feedburner.com/batfree这样做主要是为了自己访问方便。因为原来的http://batfree.blogspot.com/atom.xml不使用代理是无法访问的。不过在转换的过程中发现了不少的问题。由于以前贴子中有些字符的问题,无法正常的输出。至于这些不可见的字符是如何加进去的,我自己也不清楚。不过这个过程可是花了不少的工夫。一遍遍的根据xml验证器报了的错误进行修改。一行行的修改。最终还算是满意。
现在终于将整个的blog系统完全迁移到这里来了。算是了却一件心事,可以安心的在这里写给自己看了。

2006年2月19日

Google黑板报的中国习气

其实知道Google中国的blog开通是前几天的事情了不过没有过分注意,因为当时只有一篇文章。今天又去看了一看,文章增加到了五篇。不过看的非常的郁闷。总的一个感觉,像小学老师在改作文。
一直在我的印象中Google的家伙们不是那种规矩的老实学生,而是一群最具有思想与活力的家伙。不过Google中国的员工真的象是小学生。带着那种诚惶诚恐的态度在写这些文章吗?在我印象中的工程师可能语文不及格,但是写出来的文章绝不是这种小学生的态度,骨子里都带着一种不羁。但是看了google中国的员工写出来的文章,立刻让我回到了十年前了。
以我大胆的推测,这些文章的出现可能有如下几个原因。
1.上级任务。也许是开复同志指定新进的员工,说“小郑啊,今天刚来,写一写进公司的感受如何?”,于是,就有了“一个 Noogler 眼中的 Google”这样的小学生春游式的作文了。
2.确实诚惶诚恐。估计许多人都对google有着一种近乎崇拜的感觉。能够进google工作更是感觉幸运。因此写出了这样的以崇拜的角度看google的文章。不过,我觉得一个公司被大众崇拜说明名声好,但是如果被自己的员工崇拜就有问题了。除了滋长自恋的感觉之外,很可能会扼杀创意。而google正是靠创意一直走到现在的。如果真是如此,我非常怀疑google中国的生产力。很可能会沦为google总部的翻译。
3.经过筛选的文章。Google黑板报代表Google中国的形像,因此刊登在此当然也要审查了。这与国内的新闻审查应该差不多。因此就审了这规规矩矩的google黑板报了。估计开复同志也亲自审查过这些文章吧。

最后说一说我的感觉,googl中国在李开复先生的招聘中可能招到了最优秀的工程师,但是这个团队已经因为开复先生的中国化而失去朝气了。 我个人无意贬低李开复先生,他是我尊敬的一位前辈。不过尊敬归尊敬,我仍然觉得李开复先生不适合领导google,也许是考虑他在中国学生中的名声吧。但是google的领导者更应该是一个年轻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个性年轻人更加适合google的风格。聘用李开复先生更大的目的应该是为了改善与政府的关系。当这个目的达到之后,相信李开复先生的任务也完成了。如果google总部真的想不浪费那些顶尖的中国精英,应该会让李开复先生让路。

2006年1月13日

我为什么不再信任百度---搜索结果前四页是广告

说起国内的搜索引擎,大家首先应该想到是百度,而且据报告说百度也是国内搜索引擎使用率最高的,而Google与Yahoo都不及他。我不知道这样的报告是如何作出来的,不过我是不使用百度的,因为他给我的感觉太差了。在最近的一次搜索中,我竟然得到了四页的广告,真正的搜索结果竟然排在了第38个。
在各个搜索引擎之中,google,yahoo,msn,百度,相信是国内用户比较熟悉的,也是世界上用户最多的搜索引擎吧。至于其他的一些搜索引擎所占的份额太小,实在难以计算。对于中国人来说,msn似乎远了一点。Yahoo在国内的影响也太小,虽然是以搜索引擎起家的,不过由于所走的是门户路线,因而真正用其搜索的人相信并不是很多,虽然刚刚变成了搜索引擎了,不过在用户中的影响力也太小了。目前看来搜索引擎市场真正对中国用户有所意义的应该是 google和百度了。Google是我使用最多的搜索引擎了,现在在网上查找什么东西,记忆网址的时候很少了,除了几个常用的网址我是通过地址栏输入的,大部分的时候是通过google来查找,而google一般会让我非常满意,尤其是通过产品的名称来查找的时候,google往往将厂商的页面放在第一个搜索结果中,这让我相信google为用户服务的想法。而且google将搜索结果与广告分开,确实让我们用起来不再感觉自己是被骗的。对于人和对于机器的公正,我更倾向于机器的公正。
同样作为搜索引擎,百度则给我了完全不一样的感觉,感觉是这是一个利益至上的公司,与google的那种不作恶的精神完全是对立的。有时候我也在百度搜索一些东西内容,因为有时候去百度吧看一看。那里的气氛还是不错的。一开始我并没有注意,因为同样作为一家专业的搜索引擎,应该不错的,而且毕竟是国内用户最多的搜索引擎,能够超过google,肯定有可取之处的。因此也没有在意,不过随着使用次数的积累,我逐渐发现我查找的内容怎么都非常靠后,为什么一些著名的站点都排在一些我从来没有听说过的站点后面,而且那些排名在前面的站点根本一点价值都没有,难道同样作为搜索引擎,技术上差别这么大?难道这号称国内最大的搜索引擎根本不是搜索引擎?再怎么离谱,也与我的预想结果差的太大了。因为经常排名前几名的结果有时候根本就是一些所谓的小的不能够再小的根本不可能排到的网页。后来我仔细查看了一下我的搜索结果才发现,原来这些全都是广告,他们的显示方式与搜索结果完全一样,只有在搜索结果的最后一行的浅色小字稍有不同,排名在前几名的是"推广",而真正有价值的显示的是"百度快照"。
在结果中仅仅有这样的不同,这一结果让我完全明白了为什么?因为百度将前面的搜索结果全部卖出去了。而更令我惊讶的,不仅仅是前几个,而是前几页结果都被卖了。我输入搜索"玻璃",发现前面的三页全都是推广,直到第四页的最后才出现真正的搜索结果。而前面的37个结果全部是广告,也就是说如果我为为了找到搜索结果,我需要翻四页才开始,至于这些搜索结果中,百度有没有作手脚我就不得而知了。我为了证明我是错误的,又试了一下"石英玻璃",有价值的结果出现在第三页,第21个结果中。"英语"有价值的结果出现在第二页,第17个结果中。"石墨",真正的搜索结果出现在第四页最末,第40个结果之中。我不想再测试下去了。
我以前听说过百度竞价,虽然我觉得可能搜索结果中有可能会为厂商作一些优化,不过我并不在意,如果对于用户有价值,而且百度作为一家网络公司,这么做也无可厚非。对于国内的厂商的,我奉行鲁迅的话"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是百度能够做到如此极端也是我所不能推测到的。以前曾对于"狗屎"百度这样的说法感觉有些过分。(所谓的"狗屎"百度,是指在百度的搜索框中输入"狗屎"这样的词,就会在右边出现" 找狗屎在eBay易趣
访问通用网址狗屎
点此查看狗屎在阿里巴巴" 这样的搜索结果。)还对于以此来嘲笑百度的同学进行反驳,但现在看来是我太幼稚了。百度早已经将用户抛在脑后了。我相信百度的上帝不再是用户,而是广告商了。不过不知道如此下去,用户是不是还愿意继续接受这种广告搜索引擎呢?如果用户都没有了,他的上帝是不是还愿意继续让百度来服务呢?国内的企业总是喜欢做这种杀鸡取蛋的事情,没有长远打算,如果百度继续这样下去,我不知道在几页才能够找到自己的搜索结果。
我并不反对搜索引擎作广告,因为作为一家公司获利才能够继续经营下去,但是我觉得商业需要一定策略,而不是通过牺牲用户的利益来获得。将广告与有价值的搜索结果分开对于用户是起码的尊重。用户使用搜索引擎相信不是冲着那些广告去的,使用搜索引擎是为了找到有用的内容。而现在这些内容已经完全被广告取代了,我们再也找不到有价值的内容了。而且百度的作法明显是在欺骗用户,将广告与搜索结果并列,广告与搜索结果并无明显的区别,大部分的用户将广告当作有价值的搜索目标了。如果百度明确的告诉我什么是广告,什么是搜索结果,我并不会非常反对,但是百度现在的作法明显是在误导用户。一方面欺骗的用户,同时也欺骗了厂家。因为用户的目标肯定不是那些广告,这样做只是无目的的将用户导向厂商的页面,而用户并不是真的感兴趣,其效果与骗取点击率是一样的。并没有起到真正的商务作用,并没有发现真正在目标用户。
从现在为止,我已经决定不再使用百度了。我将完全使用google,因为他告诉了我那些是广告,那些是搜索结果,不会让我有受骗的感觉。而用百度的感觉是我完全被百度利用了,百度利用我为他点击广告。

2006年1月8日

手机上使用QQ的各种方式的比较与总结

一直在考虑是不是要在手机上开通移动QQ,因此查找了不少的信息,现在总结一下。目前通过在手机上使用QQ有如下几种方式,1,通过短信
2,通过wap,3,手机自带的QQ,4,自己下载java版QQ,另外还有sis版本的QQ。而网络连接方式中GRPS分为两种,一种是可以包月的 cmwap,一般是10元不限量或者是限量,是最便宜的。另一种是cmnet,没有包月,费用为1k是0.03元或者是0.01元,虽然感觉价格不是非常高,但是一个月下来绝对不是一般人能够承受的,以一般10M的流量来看,需要300元或者100元,而且你很容易就超过了这个量,没有几个人承受得起。
1.通过短信收发QQ当然就不用说了,只要你的手机支持短信就行了。这是最普遍的,收费自然也贵,发一条短信是0.1元,还有腾讯公司也要收你的费用。一百条信息就是10元钱。
2. 是wap版本的QQ,要求你开通GPRS,你的手机支持wap浏览,目前看来大部分的手机都支持,如果你开通了gprs包月的话,可以使用这种,这相当于你通过浏览器上QQ,只不过这个浏览器是手机上的wap浏览器,而不是你的计算机上的IE。因为使用的是cmwap浏览,因此可以包月。
3.手机内置的QQ,一些品牌的手机内置了QQ,这是腾讯与手机厂商的合作,在手机出场的时候就内置了。这样的QQ可以使用cmwap连接上,你可以使用10元或者是20元包月。每月费用为你的gprs费用,目前这里最便宜的了。
4. 许多手机没有内置QQ,自己下载java版本的QQ安装,你要到3g.qq.com上自己下载,需要你包月,每个月交给腾讯8元的月租费,除此之外,你的手机上网必须设定为cmnet上网,也就是无法包月的那一种,每个月为Qq付出的钱为8元+gprs,估计为200元到500元之间。目前的javaQQ 必须是如此,否则你无法连接。以前版本的javaQQ是可以通过cmwap连接上的,也就是包月的那一种,不过从目前看来的贴子,许多朋友在近期都不能够使用cmwap上网了,你要想QQ可以用,必须设置为cmnet。主要原因不清楚,从以前的版本可以通过cmwap上网看来,技术上应该是腾讯为移动QQ 设置的服务器对连接版本作了限制,这样大家只能够重新下载每月交月租的那种,腾讯可以坐收月租费了,并且估计与移动有协议,可以从中抽取一定的利益,因为 cmnet不可以包月,其中的利润比cnwap大多了。手机内置的QQ可以通过cmwap连接,而自己下载的则不可以通过cmwap连接,估计是腾讯在服务器上做了客户端识别,那些内置版本的QQ有特定的标志可以连接上服务器,因为内置版本的是手机厂商与腾讯达成了协议,估计要交给腾讯一定的费用,而其他的则不让连接上cmwap上的服务器。
5.SIS版本我不清楚。因为没有注意到。

总结,如果你的手机不能够使用GPRS,不能够上网,你只能够用短信版本了。如果你的手机有内置的QQ,恭喜你,这是最便宜的了,你可以开通10元或者是20元的GPRS包月,然后用就行了。如果你的手机没有内置QQ,你可以选择wapQQ,可以通过gprs包月来降低费用,不过功能非常有限,费用为你的上网浏览的GPRS费用。如果你想拥有全功能的QQ,必须你的手机支持java功能,并且开通GPRS,这样到3g.qq.com上每月交8元月租,再用 cmnet上网,估计每月费用为200-500元左右。
以上内容为我通过各方发言得出的总结,可能有一些不正确之处,请大家补充指正。

--
I am thinking.

2006年1月6日

Windows Live Messenger

今天 偶尔登录上Hotmail,发现在邮箱里有两封来自微软的邀请,一封是 邀请测试live mail的,另一封是邀请测试Live Messenger也就是原来的msn messenger,接受了邀请之后,我下载了live messenger的8.0beta版,我用另一个没有接受邀请的帐户登录没有成功,看来是不行的。我使用接受邀请的邮箱登录了之后, 发现果然变化了许多,现在的界面舒服的多了,带有金属质感,感觉非常平整,很有未来气息。 整体感很强,与7.5版本相比有了非常大的进步。将来有了正式版,绝对值得使用。其实这种金属感也是我的偏爱,与我的windows的themebrushed非常搭配,因为这种金属灰是我唯一不会看久了生厌的颜色。
8.0版本的功能上改进就是支持离线留言了,我觉得这是最大的改进了。因为我们总有不在网上的时候,以前的如果不在线就只能够发email,不过据我所知许多人虽然使用msn messenger,不过大部分只使用hotmail的邮箱地址而矣,真正使用hotmail的人没有几个,也许在国外确实hotmail邮箱用户不少,不过在国内,以gmail,163,sina居多,虽然用其他邮箱也可以使用msn messenger,不过大部分人不清楚,因此注册hotmail来使用msn messenger的人占多数,其实我也不大使用hotmail,因为hotmail邮箱里我每天可以收到达到30封垃圾邮件,而gmail到现在为止也总共没有收到超过10封垃圾邮件。以前msn messenger不支持离线留言,只能够发送邮件到hotmail里,而许多人并不使用hotmail邮箱,因此很多时候相当于如果对方不在线,就无法与之联系了。现在live messenger里增加了离线留言了,这绝对是一件好事。
另一个改进是将面板放到了侧边栏里了,突了出来,不过说实话,那些面板里的提供的服务对中国用户没有什么用,估计是微软为做广告而留出来的。里面提供的功能与原来的msn messenger都 是一样的,没有什么亮点。
底部多了一个live video的窗口,应该是播放实时视频的,可以使用嵌入的windows media player观看网络上的视频,想 法不错,不过内容就不够了。也 许可以增加网络电台还差不多。
在操作上增加了不少的方便用户内容。具体就不说了。
界面 上还有一点亮点之处是可以换面板的颜色,不过不是整个面板,只是顶端的面板的颜色,只要点击颜料桶就可以立即换颜色了,也算是增加一点趣味吧。
live messeneger增加了一个share文件夹的选项,可以将自己的PC上的文件夹与远程用户共享,不知道微软是不是想向p2p进军呢?在安装之后,会增加share文件夹,不过我没有用过这个功能。不过确实与朋友共享文件就方便了许多呢。
整体相live messenger上确实人性化了许多,功能也有大的增加,看来微软确实做了大动作了。

2005年12月7日

手机实名制与垃圾短信的关系

现在都在叫嚷着手机实名制,并说这样可以抑制垃圾短信。我不知道这些专家在提出这样的提议的时候是怎么考虑的。手机实名制真的能够制止垃圾短信吗?所谓的垃圾短信不知道是不是指那些专门发送某某公司开奖这样的内容的短信,我想这些应该是垃圾短信的主要部分吧。如果是为了制止这些人,就不要考虑手机实名了吧。得不偿失。因为现在社会上假身份证多么容易办出来,专家们可能不知道。而且这些人本来就不是什么合法的事情,你难道指望他们去拿着自己的身份证办一个,然后等着警察来抓呀。
所谓的实名制早就有人叫嚷要网络要实名,手机要实名,游戏要实名。不知道这些所谓的专家是做什么的。昨天刚刚看了一位记者写的高校BBS实行实名制的报道。看完了我忍不住想笑。我估计这位记者可能连BBS是什么都没有搞清楚。

上个月,一个名叫“三毛”的网友,在武汉某高校校园网BBS上发帖说:希望“安静地死去”。

  校方领导看到帖子后,通过该生的注册连接地址和信息,迅速找到这名男生,并与其进行了长谈。原来,这名男生并无轻生的念头,只不过与女友分手后,发帖感慨“心要死去”而已,校领导这才放心离去。

  如此迅速的干预交流,得益于BBS实名制。武大校网络信息办的王怀民老师说,实名制后,网络也更为真实,学生对自己的言行也更负责,漫骂、责诘大为减少,校方和学生的联系更密切。

  一次,一名叫“秋叶”的学生将一则未经证实的不良信息,转贴到“珞珈山水BBS”上,造成了恶劣影响。凭借BBS实名制,学校很快查出“秋叶”是学校一名博士生。有关部门找到了“秋叶”,与他谈话并澄清有关事实。可接下来的几天,他再也没上BBS。

  王怀民通过学生转告“秋叶”,欢迎他继续上“山水”。但“秋叶”每次登陆BBS,都只是“灌水”。王老师给“秋叶发了一封很长的邮件,希望他能 发挥出自己的真正水平。“秋叶”深受感动,此后,他在BBS上完全变了一个人,对不少问题都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发表了一篇篇有深度的帖子,深受网友好 评。

我不知道这种实名制带来了真实还是不真实。


2005年12月4日

详解在VMWare中安装与配置Gentoo

详解在VMWare中安装与配置Gentoo
Version1.0

Author:batfree@gmail.com(http://batfree.blogspot.com)

CopyRight: Creative Commons 1.0 署名 非商业用途(http://creativecommons.cn/licenses/by-nc/1.0/)

Abstract: 本文依照个人的安装经验与对Linux的理解,一步步详细介绍了在VMware 中安装Gentoo2005.1,安装VMware-tools,Gnome桌面环境,中文化配置的过程。由于个人水平所限,其中难免有所失误与不正确之处,如果你发现了,请指正。让我们共同促进Gentoo的发展。


首先说明一下为什么用Gentoo。
Linux的发行版这么多,为什么要选Gentoo呢?
理由如下:

1.可定制

因为我喜欢自己掌控系统,不想再用别人为我定制好的系统了。所以我不选择Fedora,Ubuntu,Suse了,虽然他们也很优秀。另外用Gentoo的感觉就像是自已建房子的感觉,有成就感。

2.足够简单

其实这句话不太准确,不过Gentoo确实不是很复杂,其程序的安装管理等都用一个emerge管理了,这也是Gentoo的开发者的初衷,与Debian和Ubuntu非常相似。

3.足够激进

上面我说与Debian和Ubuntu管理相似,不过大家都知道Debian的保守与稳重,于我这样的冒险者精神不符,我想尽早用上新版本的软件,尤其是Gnome,而Gentoo可以满足我,这也是我的一个理由。

4.学习知识

安装Gentoo可以学习到知识这不用说了吧,可能LFS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不过我目前想一步一步的来,先用Gentoo提高一下水平,如果水平真的达到了,再玩LFS。

5.因为Python

我喜欢Python,所以也喜欢Gentoo。

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将我在VMware里安装Gentoo的过程写下来,写一写我的安装经验,为自己作个总结,也算是做个备份,另一个目的是详细研究一下整个过程,官方的手册里以及其他朋友的安装过程就像操作说明书一样,只是一步步的告诉你用那个命令,做什么,有时候我并没有搞懂那个命令为什么,现在我想好好学习一下。算是为我学习Linux的一个阶段性总结吧。

<为什么用虚拟机装Gentoo,原因有三个,一是我的笔记本电脑是ADSL USB Modem,我目前没有找到办法在Linux下连上网络,而安装Gentoo离不开网络,而且我想在安装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上网查找到相关的解决方案。二是我没有把握一次将Gentoo安装配置完好。三是我的许多工作必须要在Windows下进行。基于以上三点,我决定在VMware中安装了。>

我对Gentoo的感觉就是Gentoo是个很好的供应商,它拥有各种原料,通过Gentoo提供给你的各种原料,你可以做出你想要的东西。你想要什么,只要打个电话,他就会给你送来。Gentoo给你一个安装手册,然后你在自己家里按照手册装起来就行了。因为你是在自己家里安装的,所以可以参照自己房子的情况进行充分的定制,不会为你装上许多你用不着的东西,相当的干净。当然了,如果你觉得麻烦,可以使用Gentoo编译好的套件,这就像是买成套的组合好地家具一样,而源代码的话则只是给你材料和说明书,用打造好的家具可以减少你的工作量,节省时间,相对的就缺乏个性一点了。有用Debian的朋友说用Debian的感觉就像是家里开超市,用Gentoo的感觉也是如此,不过与Debian相比,Gentoo的商品以原材料为主,产品更加多,而且产品更新更快,你可以用到最时尚的产品。

Gentoo与其他Linux的发行版最大的不同就是软件包管理方式了,叫做Portage,是从BSD借鉴过来的,兼有Debian的apt和BSD的port的优点。Portage的安装软件的方式就像是一个供应商提供给你原理和安装手册,你把材料买回家去自己组装,有点象宜家的的家具。在你的系统的/usr/portage/下是提供了安装手册,分类放在那里,叫做ebuild,不过这个手册不是给你看的,是给你的系统看的,你的系统可以按照这个手册为你打造出软件来,其实你要做的只是下达一个命令而矣。
在你的Gentoo的目录/usr/portage/distfiles下放着源代码,相当于原料,这些原料其实可以不放在那里,随时从网上下载最新的。
/usr/portage/packages下放着在你的系统上编译出来的二进制软件,相当于成品,而/usr/portage的其他目录下面则是分门别类的放着产品的目录和安装手册。这是最重要的东西了。
在/etc/make.conf下存放着你的个性化参数,这是你的个性化表现。如你不想吃香菜,你就可以在里面加上一句”-香菜“,这样保证以后编译出来的产品里面绝对不会添加香菜这味调料。
好了,做了大体的介绍之后,你可能还不是很明白,不明白不要紧,你只要记住,Gentoo是最好的供应商就行了,你需要什么,打个电话就可以送货上门了。

现在我们正式开始。整个过程就像是建房子一样,呵呵,你想一下你可以自己从头建一套房子该有多兴奋。Gentoo就是整个源材料的供应商,而且是免费供应,要知道现在城市的房价可是飞涨,弄一套房子可不容易,算一下工资是不是要白干个十年?

第0步:准备工作

VMware 5.0.13124,我用的是这个版本的,现在有最新的版本了,如果是最新版本可能会在后面的步骤不一定一致。
再加上一个序列号,我有一个永不过期序列号,呵呵,比较方便。在这里我们建立一个虚拟的世界,我们要在这个虚拟的世界里面建房子。就像是你脑子里的幻想的一个理想的世界,你在里面杀人放火当皇帝都没有关系,不会因此而被老板炒掉或者是被公安局抓去。在我们没有足够的保证能够将房子建起来的时候,我们先在里面做个试验,免得将自己家毁掉了却没有建起新房子而流落街头。
Gentoo 2005.1 Minimal install CD,在http://www.gentoo.org/main/en/where.xml下载,要X86版本的,这很重要。只有50M左右。这个是Gentoo给你的临时住房,你可以先在里面住着,在里面设计你自己的房子。
Gentoo 2005.1 Package CD 这个也要x86版本的,700M大小,不过不是必须的。你可以暂时不下载,在以后需要的时候再下载。
这个是一些已经由Gentoo装好的家具,如果你嫌自己打造家具太费时间,可以在建好后用Gentoo为你造好的家具。
这两个文件是ISO文件可以下载到你的硬盘,不需要刻盘。
网络,至少要有512K以上的宽带,我的是ADSL 2M的。这是交通设备,如果没有足够吨位与足够速度的运输工具,供应原料的速度会影响你的进度的。
4G左右的空间,可能用不完,不过最好有。我的虚拟机现在占用了2.5G左右了,运行时大概3G,4G比较保险。这是地皮,你要为你的房子装备足够大的地方。
安装手册:http://www.gentoo.org/doc/zh_tw/handbook/这里有繁体版的,推荐。这是使用手册,你要照着手册一步一步的打造自己的房子。
好了,现在准备完成了。我们可以开始了。

第一步,准备虚拟机。

这一步没有什么可以介绍的,只要在VMware里建立一个虚拟机就行了。不过要注意重要一点网络选NAT,硬盘选IDE,在建造的时候选择Custom,自定义,然后选择虚拟机为Linux2.6内核,并在磁盘中选择IDE类型的,因为默认选择为SCSI类型的,我第一次的时候就是没有做这个选择,结果没有办法启动机器,装好了也没有办法启动。这个当然有解决办法,不过我以IDE为例介绍,而且我也没有试过那些解决办法,所以我不在这里多说。

第二步,开机

首先编辑一下你的虚拟机,选择CD,选择use iso image,然后选择你刚刚下载的Gentoo 2005.1 Minimal install CD。然后让虚拟要PoweOn,如果这不是你第一次启动这个虚拟机,VMware的Bios里设定会变成HardDisk启动,你按下F2修改,按下+号就可以往上移动,将CD放到最上面一行,用光盘启动。

第三步,进入Gentoo Livecd环境。

开机之后,等一会Gentoo LiveCD就会启动,直到出现要你输入命令的画面。这是Gentoo送给我们的临时住房,虽然比较简陋,属于工地的工棚,不过很实用,里面有Gentoo送给我们的工具,连电话线都装好了。如果你有自己的房子,其实可以不住Gentoo提供的,不过我推荐你住在Gentoo提供你的临时住房,因为工具齐全。现在我们已经住在临时工棚里了。下一步是规划一下房子怎么建了。

第四步,规划你的硬盘。

现在你的硬盘叫/dev/hda。这是你的地皮,你要规划一下要怎么用这块地皮,那里建卧室,那里是客厅,不然建好房子再规划就不行了。Windows与Linux的使用房间的方式是不同的,Windows将硬盘划分为CDEF等区,相当于将其房子划分出CDEF等大房间,然后再让大家住进来,以后随便你让谁住到那个房间。如一般Windows要住在C:盘,其他软件放在那里你自己分配就可以了。而Linux不太一样,Linux一般将所有的东西分为bin boot dev etc home lib mnt opt proc root sbin sys tmp usr var等小组,以后再加东西就按照性质分配到这几个组之中,一般不会再增加组了。房间规划好了之后,再规定这个房间归那个组用,当然也可以将几个组住一个房间里面。
/boot组的人住在门房里,他管着开门,所以我们要将给他在门口建个房间,这个小组的人少,占地方不大,只要32M就够了。还要有一个临时的仓库,以后工作间暂时不用的东西可以放在那里,它叫做交换区swap。
那个叫root的人是你,你有绝对的权威,你的房间叫做/root。
/home组的人,是这个家的住客,以后在这个家里住的人都在/home下面以自己的名子占了一块小柜子,可以在里面放自己私人的东西。
/proc的房间其实不是一个房间,只是工作间也就内存的一个大屏幕,你可以在这里看到你的工作间的工作状况。
/usr是管的公共的地方,家里的一般东西放在那里。如我们的使用手册就放在/usr/portage下面。
/dev管的是各种设备,水电煤气等都归他管,在你的计算机上就是所有的硬件都归他管。连我们现在要用的地皮也归他管,现在叫做/dev/hda。
还有叫做tmp的,它管一些临时的东西,你可以将东西在拿进屋子里以前暂时放在它那儿。
/bin管理着各种工具,你工作的时候需要什么东西可以找他要。
/sbin是只有/root才能够用的工具,一般是一些必不可少,但又比较危险的工具。
还有一个叫做/etc的,它管着各种规章制度,如不可以随地大小便,进屋要脱鞋等,你可以制定各种规则,让他替你执行这些规则。
有个叫做lib的,里面放着其他工具经常要用到的东西,象是各种通用的零件一样,其他的工具都可以拿来用。
/opt叫做可以选择的,一般是一些厂商的软件安装在这里,例如Java一般就安装在这里。
/var管理一些可变的数据,具体内容不是很固定,一般是一些文件记录log的地方,或者是一些程序存放数据的地方,你可以去看一看。
/mnt是车库,外来的东西一般就放在这里,平时这里是空着的。

为了规划房子,我们需要一个工具叫做Fdisk,他可以帮我们将地皮划成块,以后我们可以在不同的块上建不同的房间。你可以为上面的这些组每个划分一个房间,不过我不建议你这样做,因为太麻烦了,也没有必要。我们现在只为/boot划分一人小房间,让他到大门口去看门,你总不想让别人一进门就到你的卧室吧,这样多没有面子。怎么也要有人通报一下才算是大户人家。再准备一个交换空间,这是暂时存放各种东西的,你总不想让工作室里的锯沫,油漆堆到你的书房去吧。然后我们让其他人都住到一个大房间里,将大房间用砖砌开分成各种小房间给他们住,由于是用砖砌的,如果谁的房间不够用,可以轻松的改变大小,不必将房子整个拆掉。由于我们属于桌面应用,这样做也没有问题,有人提议将/home划分为一个单独的分区,到时候可以备份的时候方便。你可以参照你自己的需要,因为分区就像是房子的承重墙,一旦划好了,再移动就很麻烦了。而目录就像是房间里的分隔墙,或者只能够算是屏风,可以方便的移动。
好了。设计好了,我们要开始真正的规划吧。

Fdisk有几个命令我们要用到,p是瞟一眼的意思,看一看目前的规划是什么样子。n是划分一块新地。d是删除,w表示我就这么定了,要在上面打好桩子了。输入w之前都是图纸阶段,你地面上的东西都没有变,你可以随时修改,硬盘上的东西也没有做任何修改,输入w之后就拍板,表示定下了。然后开工,房子的框架就会搭起来了。

命令:
#fdisk /dev/hda

表示我们要将/dev/hda这块地规划一下
输入p,看一看。里面应该什么也没有。现在先为/boot划个小房子的空间,只要32M就行了。输入n,表示要划分新房间,他会问你要建立什么样子的,现在按下p,表示基本的分区,给你的房间编上号码,就是1号了,按下1。接下来是划分范围了,默认是开头,只要按下回车就行了,告诉他要划分32M,输入+32M。这样就得到一个大小为32M,编号为1的房间,叫做/dev/hda1了。你可以按下p看一看。
再给swap划分一个房间,推荐为内存的两倍,我的划分了300M,编号为/dev/hda2,你按着上面划法进行就行了。然后将剩下的所有都编为/dev/hda3,作为一个大房间。
最后签字决定,按下w,现在你已经将你的地皮划为3块了。分别为/dev/hda1,/dev/hda2,/dev/hda3了,地基已经打好,承重墙壁建好,我们已经有了一个大体的骨架了。

第五步,决定文件系统。

房间已经划分好了,现在就要决定要用什么样的地板砖了,也就是文件系统。不同的文件系统有不同的优点。ext2,ext3,ReiserFS,XFS 和 JFS你可以随便选择,不过我推荐你在/boot用ext2或者是ext3,因为经过时间检验,稳定兼容性好,虽然性能不够,但是/boot分区只在启动时用到,不会影响到你的系统性能,而主要房间推荐用ReiserFS,因为他对于小文件管理的比较好,Gentoo中小文件特别多,因为原料嘛,都比较琐碎,都属于砖块级别的,用ReiserFS可以为你节省不小的空间。
好了,决定完了,我们就要铺上地板了。为/dev/hda1铺上ext2:

命令:
#mke2fs /dev/hda1

为/dev/hda3铺上ReiserFS,

命令:
#mkreiserfs /dev/hda3

swap就不用铺地板砖了,用mkswap将那个房间清理一下。

命令:
mkswap /dev/hda2

再指定他为交换区

命令:
#swapon /dev/hda2

第六步,挂载分区。

虽然房间都已经划分好了,现在都是空的,还没有建设好,我们暂时从临时工房里管理他们。在收拾好之后再进去住。因此他将他挂载到我们现在的系统上,可以方便的从我们现在的临时工房进到里面去。

命令:

#mount /dev/hda3 /mnt/gentoo
#mkdir /mnt/gentoo/boot
#mount /dev/hda1 /mnt/gentoo/boot

好了,第一个房间/dev/hda1暂时由你现在的系统上的/mnt/gentoo/boot管着,/dev/hda3暂时由/mnt/gentoo管理。交换区就不用管了。现在我们转到新房子去工作,
命令:
#cd /mnt/gentoo

第七步,安装Stage

所谓的Stage就是Gentoo提供给你的一些基本的工具,因为建造一个房子总要有一些工具才行,如果没有工具的话,光用手是不行的了。不同的Stage代表给你的工具的现代化程度,Stage1相当于只给你几把斧子,锤子这样的原始工具,Stage2则相当于给你铲车等机械化工具了,而Stage3则几乎给了你一个快要完工的房子了。是不是觉得Gentoo很慷慨。当然了,越是原始的工具越难用,你需要花的时间就越多,但是自己可以决定的事情也就越多。我现在选用Stage3,为了方便,因为我觉得Gentoo提供的已经不错了,我对于优化内核也没有什么想法,因为我实在不知道那些参数可以帮我明显提高效率。不过你也可以选择其他的Stage,Gentoo提供的手册非常详细,难度并不大。Stage并没提供给我们,需要我们上网自己下载,这样可以保持你得到最新的产品。
在字符界面下,用Links2是不错的工具。

命令:
#links2 http://www.gentoo.org/main/en/mirrors.xml

在里面选一家最近的,你觉得送货最快的Gentoo分店。我的网络条件下,美国的镜像速度都不错,在realease目录下选择与你CPU相合的,我选择的是x86,下载stage3,按下D就开始下载了,保存文件到/mnt/gentoo目录下面。下载完毕之后为了保证货物没有破损,你可以检查一下,下载md5文件用

命令:
#md5sum -c stage3-x86-2005.1.tar.bz2.md5

看一看签名文件是不是正确,当然了,文件那里换成你下载的。md5sum相当于身份证,保证它是真正你想要找的人,只要中间有一个字节的不同,身份证就不一样了,如果检查不能够通过,你只能重新下载了,这是为了安全起见,你总不想在造房子的时候就将白蚁窝也加进去吧。

Stage是打包发送的,都装在集装箱里,你要将他们都取出来才能够用。
所以用
命令:
#tar -xvjpf stage?-*.tar.bz2

有必要说明一下这里的命令,x表示解开包装,因为tar可以打包也可以解包,所以你要告诉他要解开,v就是在他解开的时候告诉你都做了些什么,当然你也可以不用去管他,tar很忠心的,他决不会偷偷吃掉里面附送的蛋糕的,什么?你没有见到蛋糕,那你打电话到110问一下,让他们帮你查一下。j表示用钳子,噢噢,不是用钳子,是用bzip2这个工具。p是预留权限的意思,如大于十八岁可以看A片了,嗯,不是A片,这可是犯法的。
好了,等一会,这个过程要花几分钟,你可以站起来向远处看一看,为了健康嘛。
嗯,已经解包完了?才两分钟,你的CPU工作真是高效,能不能将计算机借给我用一下,我家那个cpu太懒了,要将近十分钟才干完这活。好了,解压缩完了你就已经差不多有一个完整的的系统了,虽然还没有装修,但是需要的工具差不多准备齐全了,大体上有了个家的样子。

第八步,安装Portage

Portage相当于商品的目录和使用手册,要想买到最近的东西当然需要最新的商品目录了。到刚才下载stage的地方下载Portage,下载完之后放在当前目录下,当然也要解开了。
用这个命令:

#tar -xvjf /mnt/gentoo/你下载的portage名字 -C /mnt/gentoo/usr
参数-C是大写的,指定你要解压缩的文件的位置。现在我们有了商品目录和使用手册了。

第九步,设定参数

现在都是讲究个性化的时候,我的地盘我作主,那个口齿不清的家伙都能够这样说,我们当然也可以这样说了。在办公室时里听够了不准做这个,不准做那个,违反了要扣工资,要罚款,是不是很烦呢?现在有了自己的房子,当然要自己说了算了。你可以将这些规则写到/etc/make.conf里,以后这个房子里所有的东西都按照你说的规则去办,当然规则是你定的,你以后也可以随时改了。噢,现在还没有搬进新房子,所以还是/mnt/gentoo/etc/make.conf,等我们搬进新房子之后就可以用/etc/make.conf了。
现在我们先来修改/mnt/gentoo/etc/make.conf
拿出笔来,Gentoo送了我们一支,叫做nano,就用他了。

命令:

#nano -w /mnt/gentoo/etc/make.conf

现在打开了文件,你可以在里面写你的规则了。例如,你可以规定“请说普通话”,这样以后的产品有中文的都会写着“中国制造”,而不会假模假样的写“made in China”了,当然了你还可以规定各种东西。在这里面的US=“ ”中加就行了,”-“表示不准这样做,如果你不喜欢狗的话,你可以”-dog“规定不准带狗进你的房子,而添加“cat”让猫进来,注意前面不需要用加号,这样以后如果有带狗来的客人,都不会将狗带进屋子里来,而那些怕你讨厌猫有猫而没有带来的,就会将猫带进来了让你看了。USE里面要设定这两个参数“cjk,nls”,这两个参数是规定大家都说汉语。CHOST参数告诉你家的工人也就是CPU的特点,如是年青人还是老人,这样就可以将你家的工具专门设计,这样CPU为你干起活来就快了许多,我的笔记本是Pentium M的,所以我选择“i686-pc-linux-gnu”,估计你的cpu就应该不会太原始。CFLAGS和CXXFLAGS是定义你的优化级别的,分别是C语言和C++语言的优化级别。例如你家的工人是左撇子,房子里的工具就可以专门他设计为左手习惯,以后为你工作的时候可以更高效率一点。MAKEOPTS,如果你家不止一个工人,你可以在这里设置一下, 以后工作的时候可以两个工人一起做,Gentoo建议将其设为实际CPU+1,我不是很明白,先设置为“-j2",虽然只有一个,可是我非要说两个,是不是只给一份工钱却要他做两个人的活,不要让他有闲着的时候。

其实还有两条,是GENTOO_MIRRORS和SYNC,这两个表示你要从那个分店取货,你可以设定为速度最快,他们的货物都与Gentoo.org的货物一样,不过一般来说比送货会比总店速度会快,SYNC是获得最新手册的地方,商品目录有什么变化,你可以快点知道。如果你知道分店的地址,可以自己往里写,如果不知道也不要紧随紧,下面我们会告诉你怎么办。我的设置为GENTOO_MIRRORS="http://mirror.gentoo.gr.jp http://gentoo.gg3.net/ ftp://gg3.net/pub/linux/gentoo/"
SYNC="rsync://rsync.asia.gentoo.org/gentoo-portage"
好了,修改完了之后,按下CTRL+X,再按下Y,回车保存。

如果你不知道有那些分店地址,你可以找个电话问一下Gentoo,用这个

命令:
#mirrorselect -i -o >> /mnt/gentoo/etc/make.conf和
#mirrorselect -i -r -o >> /mnt/gentoo/etc/make.conf

服务小姐会列出一堆的分店地址,你要从这些服务地址中自己选一家或者几家。这条命令会直接将你选中的地址添加到make.conf文件中去的。
我们的规则定好了。
下面就要到新房子里去看一看了。

第十步,变换根目录

在到新房子工作之前,先要将电话线找过去,因为你以后订货还要用到电话的。现在将你的DNS设定拷贝到新式系统中去。

命令:
#cp -L /etc/resolv.conf /mnt/gentoo/etc/resolv.conf

将你的大屏幕也搬过去,这样你可以在新房子里也能够看到整个房子的情况了。

命令:
#mount -t proc none /mnt/gentoo/proc

好了,现在开始搬家了。

命令:
chroot /mnt/gentoo /bin/bash

告诉所有人你搬家了。
命令:
#env-update
登记一下:
#source /etc/profile

恭喜你乔迁新居,你现在已经搬到新房子了。不过还有些事情要做。
先要更新一下时间,告诉别人你用北京时间,别半夜里被人吵起来还要假装从地球另一边回来没有倒过时差来,那岂不是活受罪。

命令:
ls /usr/share/zoneinfo看一看都有那些时区

命令:
cp /usr/share/zoneinfo/Asia/Shanghai /etc/localtime将北京时间设为你的工作时间,作息要有规律嘛,什么现在已经早上五点了,不早了,我要去睡觉了。

然后我们要下载最新的产品目录。
命令:
#emerge --sync 这条命令是与Gentoo同步一下目录,这样你就能够看到有什么新产品了。现在你拥有Gentoo最新产品目录了。

第十一步,检查profile

现在看一看profile,这是Gentoo的参考基础,这个一般不会出错,不过最好确认一下,万一你的房子是中式的风格,却按照帝国大厦的设计去建设那岂不是出了大麻烦。

命令:
#ls -FGg /etc/make.profile
如果是显示是
lrwxrwxrwx 1 48 Apr 8 18:51 /etc/make.profile -> ../usr/portage/profiles/default-linux/x86/2005.1/

恭喜你,正确,如果不是,你就改成上面的这个样子。

用命令:
#ln -snf /usr/portage/profiles/default-linux/x86/2005.1/2.6 /etc/make.profile
链接上去

第十二步,设定核心

因为我们是选择了Stage3,大部分的事情都差不多做好了,如果你选择了Stage1,就照着Gentoo的手册一步步进行到这儿再说。
现在我们要设定核心,也就是你房子的水电设置,以后其他工具要用这些设施都要通过它。现在我们先拿到核心材料,打个电话给Gentoo:

命令:
#emerge gentoo-sources

然后看一看是不是已经送来了。

命令:
#ls -l /usr/src/linux

如果显示是:
lrwxrwxrwx 1 root root 12 Oct 13 11:04 /usr/src/linux ->linux-2.6.14-gentoo-r2

或者是其他的,说明你已经装好了,我安装的是linux-2.6.14-gentoo-r2,如果你的不是,以后遇到的时候换成你的版本号,因为在后面还需要遇到,一定要记住,否则可能开不了机。
现在来开始编译,也就是将得到的原材料组装起来,我使用的是genkernel,还是一句话方便。

命令:
#emerge genkernel

将光盘上的设定复制过来,这样我们编译出来的系统就会与livecd一样了,光盘上的是高手打造,经过很多人测试的,可以放心使用。

命令:
#zcat /proc/config.gz > /usr/share/genkernel/x86/kernel-config-2.6

执行命令:
#genkernel all

好了,出去走一走吧,这需要一会时间,你可以到阳台上去喝杯茶,回来之后就编译好了。
什么已经编译好了,那再加上两句。

命令:
#emerge coldplug 安装这个可以帮你检测到各种硬件。
#rc-update add coldplug default
#rc-update add coldplug boot 让他开机就检查。

第十三步,开机设定

现在你要设定开机了,这可是关键步骤,属于安装大门。怎么现在才装大门,当然了,如果我们先将门装上而里面没有装修好,万一让人家看到岂不是很没有面子,说我们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我们先将内部整修完毕再开门。
/etc/fstab里记录了打开大门时要打开的房间的门。如果在这里设定了,以后你到各个房间走动就方便了,不设定也可以,你可以在进了大门之后再把其他的房间打开。现在编辑/etc/fstab,

命令:
#nano -w /etc/fstab
将里面的文档按照以下修改。
修改成这个样子

/dev/hda1 /boot ext2 defaults,noatime 1 2
/dev/hda2 none swap sw 0 0
/dev/hda3 / reiserfs noatime 0 0

none /proc proc defaults 0 0
none /dev/shm tmpfs nodev,nosuid,noexec 0 0

/dev/cdroms/cdrom0 /mnt/cdrom auto noauto,user 0 0
这个文件是你的房间记录,要当于你房子的地图吧。你用到的房间都要列在这里。这里每一行表示一个房间,每一行用空格分成六段。
第一段是硬盘的分区,也就是你房子的实际位置。第二段是挂载点,也就是这个房子归那个组使用。第三段是文件系统,就是说房子铺的是什么地板。第四段是挂载参数,是那个组的人在使用房子的时候的规则。第五段是给dump程序用的,一般设为0就行了。第六段是你非正常关机的时候,下次重新启动时磁盘扫描的顺序。
如果你还需要详细的信息,可以好好的看一看手册。

第十四步,设定网络

门装上了,要给你的房子起个名字,名字可以随便起,你将他叫成“狗窝”还是叫成“紫禁城”都可以。我的叫做“Batfree"
命令:
#nano -w /etc/conf.d/hostname

将HOSTNAME改成你的名字,我的是
HOSTNAME="batfree"
再设定你的工作组名,在家里工作就设成homework了,随便设

命令:
#nano -w /etc/conf.d/domainname

设置DNSDOMAIN=“homework"

然后命令:
#rc-update add domainname default

现在给你的房子一个门牌号码,好让网络上的其他找到你。你现在用的门牌号是以前房子的,下次开机就不是你的了。所以你要为你的新房子设定门牌号码。用

命令:
#rc-update add net.eth0 default 这样开机的时候自动将号码登记到网络上。

第十五步 配置系统

给自己配上一把钥匙,免得以后进不了门。

命令:
#passwd
提示你输入新的密码,不过你的密码不会显示出来,这是为了安全。一定要记住密码,不然以后你可进不来了,房子就白建了。

第十六步,增加一些系统工具

现在系统已经完成了,不过为了工作方便,你还需要一些工具。首先是syslog,他将你房子里发生的事情都记下来,以后那里出错了,可以查看一下记录。

命令:
#emerge syslog-ng
#rc-update add syslog-ng default
让他自动运行

安装任务管理器,不是必须的,不过你可以安装上之后以后有些工作可以方便。如周三倒垃圾,这样的任务,你可以定好了,只要到了周三,就会自动有人去倒垃圾,不用你去干予了。

命令:
#emerge vixie-cron
#rc-updater add vixie-cron default

为你房子里的工具建个目录,以后找的时候容易找到。

命令:
#emerge slocate

文件系统工具,定时检查一下房子是不是漏雨。

命令:
#emerge reiserfsprogs

装上部电话,为了以后可以上网。
#emerge dhcpcd

第十七步 安装开机引导程序

现在整个房子已经建好了,不过从外面还进不来,因为大门到街道的那条路还没有修,要想进大门还要把它整个好了。

命令:
#emerge grub

将路指向我们前面设定的/boot房间,通过他再进入其他房间。

命令:
#nano -w /boot/grub/grub.conf

将里面的内容必成如下:
default 0
timeout 30
splashimage=(hd0,0)/grub/splash.xpm.gz

title=Gentoo Linux
root (hd0,0)
kernel /kernel-genkernel-x86-2.6.14-gentoo-r2 root=/dev/ram0 init=/linuxrc ramdisk=8192 real_root=/dev/hda3 udev
initrd /initramfs-genkernel-x86-2.6.14-gentoo-r2


一定要注意以上内容“kernel /kernel-genkernel-x86-2.6.14-gentoo-r2 root=/dev/ram0 init=/linuxrc ramdisk=8192 real_root=/dev/hda3 udev”和“initrd /initramfs-genkernel-x86-2.6.14-gentoo-r2”各占一行,中间不能够换行,否则就没有办法引导了。里面的涉及到的kernel换成你的版本。

然后执行

命令:
#cp /proc/mounts etc/mtab
#grub-install /dev/hda

好了房子建好了。你可以把关机重新启动了,在启动以前做一下清理,

命令:
#exit
#cd /
# umount /mnt/gentoo/proc
# umount /mnt/gentoo/boot
# umount /mnt/gentoo
#reboot
然后就可以从正门进到你的新房子了。是不是很兴奋呢?这可是你从头打造的别墅呀。

第十八步 设置系统

现在你的钥匙开门,怎么,打不开门,就是在第十三步配的那把。打开了吧,你现在是绝对统治者了。不过既然是统治者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是你说什么都有效,坏处也是你说什么都有效,万一你对着镜头一个人在练习说“我要炸掉房子”,说不定你的房子就真的被炸掉了。所以为了安全起见,平常的时候不要做这种过分的事情。你忍不住?那你可以换个身份,以普通成员的身份在这个房子里生活,这样在你不小心做了过份的事情的时候,系统不会真的将你的房子炸了。而你确定真的要做越出普通权限的事情的时候,可以方便的换成root的身份,毕竟这样的时候不是很多。所以给自己穿个马甲。
用命令:
#useradd -m -G users,wheel,audio -s /bin/bash batfree
这样就增加一个叫做batfree的用户,他有以下权限,具有users表示有普通用户的权限,wheel表示可以用su变成root用户,如果没有这个权限的话,马甲是脱不下来的。audio表示你可以用音箱。还有其他一些权限,如
cdrom 可以使用光盘
floppy 可以用软盘
games 可以玩游戏
usb 以用usb设备
看你自己的需要去设置吧。
给这个用户也配上一把钥匙。

命令:
#passwd batfree
好了。现在我们有了一个新家了。你可以随便的在里面做什么都可以。
不过现在还是一抹黑,什么也看不见,虽然中国人,但在自己家里也要说英语,也只能够说英语,没有电灯,没有电视,只有一根电话线。这样岂不是太寒酸了。所以我们要装饰一下,这年头,连电都没有怎么活。再说在家里也要说汉语呀,在单位里已经被那些豆芽菜一样的英文搞的头晕脑涨了,听着看门大爷说话硬以为他是意大利人。

第十九步 安装Xorg

如果你习惯在文本界面下工作,那就不用进行这一步了,不过现在都已经二十一世纪了,如果不是做服务器,还是装上个GUI界面比较好看,这样你的鼠标等也可以发挥作用。黑字白字的界面虽然酷,可是有点寒酸了。
在Linux下,界面就像是墙纸一样,与你的房子的地基没有什么关系,它不像Windows,Windows的装饰是装在墙里面的,你要换一换界面可能要伤筯动骨。不过Linux不一样,它有专门的一套工具来管理界面,它就是XServer,它是在墙壁上面加了一层木板,让你更容易在上面贴墙纸,否则,水泥墙上贴墙纸总是太麻烦了,贴在Xserver上则方便了多。有了Xserver,以后的桌面环境就可以贴在它的上面了,无论你是用KDE,GNOME,还是用XFCE,FVWM等,可以随时换,如果你喜欢,你可以在上面贴上好几种墙纸, 随时选择其中一种。而且Linux的这种方式让界面与其他的分开,这样你即使墙纸烧了,也不大会影响房子的安全,而Windows上,如果你不小心搞坏了墙面上装饰,可能连房子也塌了。Xserver有两种,一种叫做xfree86,还有一种叫做xorg,其实这两种对我们来说没大有什么区别。Gentoo现在使用的是Xorg。好了,现在我们先做贴墙纸的准备工作。

命令:
#emerge xorg-x11
这个需要一段时间,在我的计算机上大概用了半个小时左右,你可以出去吃顿饭,如果是晚上,可以煮个宵夜了。完成之后,需要要环境变量更新一下。

命令:
#env-update
#source /etc/profile

很多人下一步就开始执行Xorg -configure了,在别人的机器上可能运行正常,不过在我的机器上我执行了之后只是黑屏一片,什么也没有,我一开始以为需要一段时间呢。打个旽醒来还是黑屏。因为是VMware,按下CTRL+ALT就退出,所以也不能够按CTRL+ALT+Backspace来退出X,我只好重新启动计算机了。我这里推荐你不要用这个方法,不过试一试也不要紧,对系统没有什么害处,顶多重新按下Power键重新启动一下。下面我们用别的方法。
命令:
#xorgconfig
这是一个半自动的配置方式,它会问你一些问题。你根据自己的机器做一下回答就行了。可能有些项不太明白,例如垂直扫描之类的,我也不大明白,先选一下接近你的显示器吧,后面还可以改的。
好了,现在生成了一个配置文件叫做/root/xorg.conf.new,
将他放到/etc/X11/目录下面并改名为xorg.conf
命令:
#cp /root/xorg.conf.new /etc/X11/xorg.conf
你现在startx一下看一看效果。
命令:
#startx
是不是看到一个非常原始的界面,里面有个叫做xterm的窗口,你可以动一下试一试,其实这是xorg自带的一个GUI界面,是twm窗口管理器,比较原始,这就象是你买的产品里面附送的测试品一样,我们一般不用他,我们找别的更好的。

第二十步,安装VMware-tools

你是不是已经注意到了,每次启动虚拟机时候,总会跳出个窗口告诉你没有安装Vmware Tools,这个vmware Tools虽然不是必须的,但是安装上之后可以方便很多。
在http://gentoo-wiki.com/HOWTO_Install_Gentoo_on_VMware_in_Windows_NT/2K/XP上有个很好的教程,我就是按照那里的指导安装的。
由于不同的版本可能存在差别,因此我才在开头的时候介绍我所使用的VMware版本,我的是VMware 5.0.0 13124。以下出现b,c,d表示同一步中对于不同的VMware版本所作的调整,根据你的VMware版本选择执行那一步。
如果你的不是这个版本,也可以参考一下,我将整个过程一步步的按照gentoo-wiki上的介绍简单翻译了一下。你一步一步照着做就行了。

1)如果你的虚拟机的光驱里有光盘或者是连接到光盘,先将他退出来。现在退出到Windows下占击vm菜单,选择Install VMware Tools。
2)进入到Gentoo中,执行mount /mnt/cdrom。这是将光盘加载到/mnt/cdrom下。因为VMware Tools是个ISO文件,所以要用光盘的方式来读取。
3)执行命令:cp /mnt/cdrom/*.tar.* /usr/portage/distfiles 将需要的文件拷贝到portage的目录下,因为emerge的时候会从这里找文件。
4)执行命令:ACCEPT_KEYWORDS="~x86" emerge vmware-linux-tools 安装
4b)针对16958版本做的修改,因为最新的ebuild需要旧版本的vmwaretools,所以需要修改一下ebuilds和checksum
4c)nano -w /usr/portage/app-emulation/vmware-linux-tools/vmware-linux-tools-5.0.0.ebuild打开需要修改的ebuild
4d)找到并修改MY_PN的值,修改为MY_PN="VMwareTools-5.5.0-16958"或者是按照你的版本进行修改。
4e)rm /usr/portage/app-emulation/vmware-linux-tools/files/digest-vmware-linux-tools-5.0.0移除原来的checksum
4f)ebuild /usr/portage/app-emulation/vmware-linux-tools/vmware-linux-tools-5.0.0.ebuild digest产生新的checksum,现在执行第四步
5)执行命令 touch /etc/init.d/vmware-tools
6)执行命令 chmod 700 /etc/init.d/vmware-tools修改一下权限
7) mkdir /etc/rc{0,1,2,3,4,5,6}.d 这七个目录,好像VMware认死理,非要用这样目录不可,虽然里面什么也没有。
7b)如果你的与我的一样是13124版本或者是16958版的,生成的目录如下,而不是上面的mkdir /etc/init.d/rc{0,1,2,3,4,5,6}.d
8) 执行命令 nano -w /etc/vmware-tools/locations,找到并修改:
"INITDIR" 设置为 /etc
"INITSCRIPTSDIR" 设置为 /etc/init.d
8b)这是为13124和16958做的一些调节,如果你执行了7b的操作,请将值设为:

INITDIR为 /etc/init.d
INITSCRIPTSDIR为 /etc/init.d
9) /usr/bin/vmware-config-tools.pl执行配置工具,这里面你只要选择显示器的分辨率,其他的只要Y,回车就行了,注意看一看其中有一步编译hgfs是不是成功了,如果编译成功了,恭喜你,以后就可以通过共享文件夹与Windows通讯了,非常方便的。我在第一次安装Gentoo曾经编译成功,但是最近这次没有成功,里面提供的参数也不足,我也不知道什么原因,现在与Widnwos共享文件只能通过安装 个Samba来进行了,如果你的hgfs编译成功,你可以通过为虚拟机添加一个共享文件夹,可以在Windows下和Gentoo之间共享文件了。在Gentoo中会自动加载到/mnt/hgfs目录下面,如果没有编译成功,那你只好另寻其他办法了,如我一样用Samba。(呵呵,被逼着学会用Samba了,倒是学了新知识了)
9b) [build 13124 和 5.5.0-16958] /usr/bin/vmware-config-tools.pl -skipstopstart
-skipstopstart 很重要,因为Gentoo里面的执行文件好象有问题,如果不加的话会无法执行的,以后你再次配置vmware-config-tools.pl的时候,也要记得加上这个参数。
10) rm -rf /etc/rc?.d
10b) [for build 13124 和16958] 如果你做7b)要执行下在的操作:
rm -rf /etc/init.d/rc?.d
11) rm -rf /etc/init.d/vmware-tools
12) rc-update add vmware-linux-tools default
13) /etc/init.d/vmware-linux-tools start 启动vmware
13b) [5.5.0-16958版本]如果程序启动失败你可能需要执行 13c和 13d
13c) rm /etc/not_configured
13d) /etc/init.d/vmware-linux-tools start
14) ln -sf /dev/input/mice /dev/mouse这一步也非常重要,我曾经因为忘记这一步,结果xorg启动的时候找不到鼠标,无论如何也无法启动Gnome,费了我很大一阵功夫,折腾了好久。

现在好了,工具安装完毕,你的虚拟机执行效率会提高很多,而且可以在虚拟机之间与主机之间随便移动鼠标了,不需要按下CTRL+ALT了,不行?现在当然不行了,你还在文本界面下,根本没有鼠标,等我们安装好Gnome之后就会行了。

第二十一步,中文化准备

作为一个中国人,如果家里的工具全写着英文的标签,在家里还要说英文岂不是很别扭,说不定被朋友嘲笑为假洋鬼子。还记是我们在USE参数里添加的cjk和nls两项吗?那就是相当于对于所有的安装工具说,如果有中文说明书,一定要带中文说明来。虽然Gentoo是进口产品,不过现在国际化时代,会几门外语已经不希罕了。Gentoo会说十几种外语,不过他奉行一条国际规则,在你说明你是那国人之前以国际通用的英语与你交流。如果你需要与他讲汉语,先要告诉他你是中国人。locale就是做这个的。
现在输入
命令:
#locale
看一看你的显示是什么。如果你没有按照Gentoo手册上的设定过locale,现在看到的所有的选项应该是posix。

再执行一下
命令:
#locale -a

看一看Gentoo都可以说那些语言,是不是很多,以zh_CN开头的就是简体中文了。分为18030,gbk,utf8。里面zh_HK,zh_TW,zh_SG这些分别是香港,台湾,新加坡的。如果你是大陆人,可以设定为前三种中推荐为gbk和18030。

执行命令:
#nano -w ~/.xinitrc

这里是为root用户编辑的,因为将来你家里可能不止住你一个人,你可以为每一个人设置不同的方式,如美国留学回来的妹妹可能对英文更熟悉,她就可以自己设置英文的界面。
在里面添加
export LANG=zh_CN
export LC_ALL=zh_CN
这样就可以让可以显示中文的地方都显示中文了。更多的设置可以在http://forums.gentoo.org/viewtopic-t-269039.html找到,那里有非常详细的介绍,我也是参照各家的介绍才做成这样的。其实这个设置可以在好几个地方进行,有人建议在/etc/env.d/下面建立一个专门的文件,如99locale这样的在里面添加上“LANG="zh_CN"”这样的参数。不过我是加在了/.xinitrc里面了,这样在启动X的时候会自动将这些执行。
告诉了他们要说中文了还不够,还要教会他们写汉字,这就需要字体了,因为计算机都比较笨,不会一笔一画的写,只能够从一大堆的汉字里面找出想要的,然后给你看,所以你还要给他们准备这些字体,不然他就会随便找个东西代替,反正不是汉字。因为买字体都要钱的,而Gentoo已经免费给你这么多东西了,所以字体咱就自己想办法吧。你不是还有Windows吗?呵呵,让Bill先生帮我们一把吧。从你的Windows中的C:/Windows/Fonts找到SimSun,Tohama,MingLiU几种字体拷贝到我们用的Linux下,呵呵,先前让你装VMware-tools的时候告诉你可以建立共享文件夹的,现在建立一个,在VM的配置里面可以建立,在Windows下将字体放到文件夹中,是不是在Gentoo中的hgfs看到了。没有看到?嗯我的也没有看到,因为我的vmware-tools的hgfs模块没有编译成功。如果编译成功了,就会看到了。如果不行,你可以想一想别的办法,呵呵,我想的是旁门左道。我在Windows下用UltroISO建立了一个ISO文件,将字体放到ISO文件中然后当光盘送给虚拟机,再mount /mnt/cdrom,从光盘里面拷贝过来的。你也可以想其他的招。如果不行,你可以先emerge 个其他字体,虽然不是很漂亮,但是显示已经没有什么问题了。如
命令:
#emerge arphicfont zhkcfonts twmoefonts。
如果你已经拷贝进去了,把他放到/usr/share/fonts下面或者是自己建立一个文件夹往里放。放在那里不是非常重要,不过大家一般都有约定俗成的位置,你可以执行less /etc/fonts/fonts.conf看一看,在其中的项中就是可以放字体的目录,我的里面显示如下:
/usr/X11R6/lib/X11/fonts/Type1
/usr/share/fonts
/usr/local/share/fonts
/usr/X11R6/lib/X11/fonts/75dpi
/usr/X11R6/lib/X11/fonts/100dpi
~/.fonts
就是说你可以将这些字体放到相应的目录下,这样比较简单,还不用改了,如果你放在其他目录下面,就要在这里添加上你所在的目录。放到相应目录下面之后记得执行一下这个

命令:
#chmod 744 /usr/share/fonts/*,
这样改变一下权限,不然只有root用户可以看到,你家里的其他人还不能够享受这漂亮的界面。
在你放字体的目录下面执行两个命令。
命令:
#mkfontscale和
#mkfontdir.
接下来要做一下修改,可以修改/etc/fonts/local.conf或者是~/.fonts.conf 前者是全局的,后者是个人的。
看你的需要进行修改。
然后照着我的这个文件参照着修改一下:






/usr/share/fonts


Times New Roman
Times
SimSun
MingLiU
serif


Tahoma
SimSun
MingLiU
sans-serif


Terminal
Courier New
SimSun
monospace


serif

Times New Roman
Times
SimSun
MingLiU



sans-serif

Tahoma
SimSun
MingLiU



monospace

Terminal
Courier New
SimSun
MingLiU




Tohoma
Verdana
Arial
Times
Times New Roman
Courier
Courier New
SimSun
MingLiU


false





rgb




dual


false




不要问我为什么,其实我也是参照着http://www.linuxfans.org/nuke/modules.php?name=News&file=article&op=view&sid=1184和
http://www.linuxsir.org/bbs/showthread.php?s=&threadid=90849来修改的。还没有完全弄明白,等我花点时间完全弄明白之后再告诉你。

第二十二步,安装Gnome和Fcitx

我喜欢Gnome,所以我选择了安装Gnome,其实还有很多的选择, 如KDE,XFCE等,不过我只安装过Gnome,因为我觉得家里装饰成那样最舒服了。所以我以Gnome为例了,如果你喜欢其他的,不妨参照别人的介绍去安装其他装饰。记得开头的时候我说可以准备一份Package光盘吗?现在可以用上了。不过没有也不要紧,可以现在去下载或者是从源代码编译。如果你准备了,我劝你最好将他用上,因为装修是个大工程,花费的时间实在太大了。我们可以将Gentoo送来的成品直接用上,不用从木材开始自已打造一套家具了。如果你想用最新的,不介意时间的话,可以用这个
命令:
#ACCEPT_KEYWORDS="~x86" emerge gnome或者是
#ACCEPT_KEYWORDS="~x86" emerge gnome-light,
这两者从网上下载编译,前者是Gnome,后者是简化版的gnome,前者源码280M左右,后者45M左右,我只编译过后者,大概用了十几个小时吧,前者要花多长时间不清楚。不过这样你可以用到最新的Gnome2.12版了,我的Gnome尚只是2.10版,如果你不想自己花这么长时间的话,可以用编译好的。将下载的Package ISO文件放到虚拟机的光驱里面,

命令:
#mount /mnt/cdrom
执行

命令:
#export PKDIR="/mnt/cdrom"
再执行

命令:
#emerge --usepkgonly gnome

只要等十几分钟就可以安装好了。现在你就拥有一个漂亮的桌面Gnome了。
不过现在的不着急,因为虽然你告诉了所有工具都要显示中文,但是你还不能说中文,你还需要一个输入法,不然作为一个中国人没法说中国话岂不是要闷死?所以下载一个输入法。我用的是Fcitx,我因为我用五笔,所以觉得不错,也许有人喜欢别的,如chinput,scim等,这些都很优秀,不过我只用过fcitx,我觉得输入法有一种用熟了就行了。现在我们安装fcitx,

命令:
#emerge fcitx

这样就安装好了。然后修改一下。

命令:
#nano ~/.xinitrc
在最后加上

#export XMODEIFIERS="@im=fcitx"
#fcitx &
#exec gnome-session

现在执行startx,
是不是进入到Gnome了,而且界面很不错吧。可能在登入Gnome的时候会告诉你没有xscreensaver,是个屏幕保护程序,如果你觉得需要就安装它。
命令:
#emerge xscreensaver,我的是液晶显示器,觉得没有必要,就让他不要再提示了。
如果你嫌界面太朴素,可执行

命令:
#emerge metacity-themes
#emerge gnome-themes-extras

下载更多的主题,还有更多的主题在gnome-look.org,按你的喜好修改就行了,要多豪华有多豪华,绝对跟得上世界的潮流。
再接下你就随便安装软件了,需要什么就emerge什么,Gentoo会第一时间为你送货上门。

其他

现在Firefox发布了1.5了,你不想试一试吗?
可以用
命令:
#ACCEPT_KEYWORDS="~x86" emerge mozilla-firefox-bin
来安装。
这是安装的二进制的,不过如果愿意自己编译代码,可以从源代码安装
#ACCEPT_KEYWORDS="~x86" emerge mozilla-firefox
现在整个系统已经完全搞好了,顺便说一句关于Java的,因为我经常用到Java程序,而Java程序在Linux上有个著名的中文字体问题,Java程序会出现乱码,不过解决办法也很简单,到java安装目录下找到lib目录,一般在/opt目录下面,在其中执行

命令:
#cp font.properties.zh_CN.RedHat font.properties.zh_CN,复制一份RedHat的,
然后打开font.properties.zh_CN,将最后一行修改为
filename.-misc-zysong18030-medium-r-normal--*-%d-*-*-c-*-iso10646-1=/usr/share/fonts/simsun.ttc
就可以了。当然了,最后的那个文件名要修改成你的simsun.ttc的文件名。
还有一些复杂的方法我没有试过,我觉得这已经足够用了。

到目前为止,你已经拥有一个完整的别墅了。接下来你想做什么都可以了。
好好的研究一下vim,或者是emacs,这两者只要其中之一就行了,因为是Linux上工具的瑞士军刀。还有就是要熟悉emerge命令,需要什么东西就emerge什么东西。呵呵,Gentoo会不时的给你惊喜,例如我的Vmware-tools编译hgfs没有成功,为了与Windows共享文件,专门安装了个Samba,有时间我将接下来的内容也写一写,与大家一起分享学习的快乐。

声明:
我整个安装过程之中不断的上网查找资料,一边查找一边安装,其中主要参考了http://www.gnetoo.org上的繁体中文安装手册,Gentoo-wiki的VMware Tools 安装过程,还有linuxsir.org,linuxfans.org,www.gentoo.org的Chinese Forum等Gentoo及其他发行版的内容,感谢那些贡献出安装与配置经验的朋友们。同时希望我的安装过程会给以后安装Gentoo的朋友有所帮助。
本文以Creative Common (署名,非商业)协议分发,你可以免费使用、拷贝、分发本作品。(更多内容请看http://creativecommons.cn/licenses/by-nc/1.0/ 提供的详细说明),对于依照本文过程操作造成的损失,本文作者不承担任何责任。
接下来的事情
是不是花了不少的时间来安装Gentoo,呵呵,Gentoo属于LFS一类的性质的,据说可以提高性能大概2%-5%,不过所花的时间非一般的Linux安装所能够比拟的,说实话,提高的性能可能你根本感觉不出来,因为毕竟现在的计算机性能已经不是非常重要的问题了,我选择Gentoo是看中他安装之后管理的简单。不过真正要安装好一个可以用的桌面系统可能花十几个小时的时间,虽然这期间需要你亲自干预的时间并不多,但是也要花费不少的精力。如果要在不止一台计算机上安装Gentoo,或者是再次安装Gentoo都还要重复这些事情,每次安装需要10几个小时真的是很浪费时间。因此我们可以将Gentoo备份一下,记得我们安装的时候叫做Stage3吗?那我们可以将自己定制的系统备份一下,作为Stage4来保存,下次需要重新安装的时候只要轻松的将其解压缩然后设置一下启动,大部分的系统就安装好了,可能只要十几分钟就可以拥有一个全新的系统。如果你有多台计算机,你可以将自己编译好的Stage4安装上去,然后调整一下参数就可以拥有一台完全的系统。是不是很方便呢?而且Gentoo的升级可以在安装完成之后升级,只要一个简单的命令就可以将你的系统变成全新系统。这比你从头安装省下了非常多的时间。因此建议你在安装之后备份一下系统,这样无论你如何折腾你的系统也不怕,只要几分钟就可以恢复了。
 

2005年11月28日

关于“再谈Linux发行版的”评论的回应

关于“再谈Linux发行版的”评论的回应
现在Linux真的成为了焦点问题了。我的“再谈 Linux发行版”贴到solidot.org之后又引起了focusoncdr的 痛斥,其实并不想引起论战,只是想通过讨论为Linux的发展贡献一下力量。不过观点的不同很容易引起纷争,只希望在学术的范围内讨论问题,同时也希望理 越辩越明,而不会扩展开去。
这是focusoncdr朋 友对我的理论的驳斥,为了方便,我将其拷贝下来了,原文在这 里。下面的以focusoncdr开头的是focusoncdr的评论,以Batfree开头的是我的回应。

继续论战

batfree又发表“再谈Linux发行版的问 题”
下面黑体是我的评论

没有想到刚刚写的一篇“Linux到底有多大”的文章引起了这么大的反响,说实话,当初写这些的时候只是写给自己看的,没有想到会这么多人关注,所以写的时候只是随心所欲,没有经过慎重的考虑,里面的说法难免偏颇,毕竟是Blog上嘛。不过被一位朋友看到给贴到了solidot.org上了,结果引起了这么大的风波,真是远远超出我的想像了。
为此,我想在这里补充几点。
1。我上一篇文章说的是Linux发行版,可能题目不太严谨,因此造成了许多人的误解。也许应该将题目改成“Linux发行版到底有多大”。特此声明,因为我也明白Linux是Linus Toravlds的注册商标,只是指Linux内核部分,不过我这里说的Linux是指大多数人所指的Linux发行版,因为你可以做个用户调查,估计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心中说起Linux的时候都是指发行版或者是是Linux系统,而不是专指Linux内核。

=========
focusoncdr:
在这个问题上纠缠确实有点钻牛角尖。


Batfree:
这个问题已经解决,大家互相认同了观点了。

2。我不是一个Linux专业人员,只是一个普通的用户,因此我是以普通用户的角度来看的。不过我并不认为这有什么错,因为毕竟计算机以普通用 户居多, Linux不能够要求所有的用户都能够了解操作系统的架构,都知道如何编译内核。对于普通用户,简单的使用方式是留住用户的第一步。如果一个用户在使用之后又去试用其他的系统了,那说明这个系统不能够让他满意,没有留住他。
=========
focusoncdr:

从用户角度看问题当然不错。但是我注意到作者使用Gentoo来说明很多问题,但是Gentoo面向的社群本身就是Linux的高级用户。你不能用高级用户的要求来面对普通用户。对于普通用户,他们应该使用RedHat、Mandrake、ubuntu这样的发行版。实际上在几年前,RH或者 Mandrake就已经提供了GUI的安装界面,用户只要点击鼠标就可以安装,并不需要编译内核。
至于留住用户的问题,我相信对于任何一个没有任何计算机经验的人,他使用Windows和Xwindow+KDE/GNOME的体验是差不多的。为什么我们会有Windows能够留住用户的印象,我觉得跟我们所处的大环境有关,确实周围使用Windows的人太多了,这其实就是我前面提到的流行歌曲的例子,一首歌难听的歌经过媒体狂轰滥炸我们也会为之改观。因此就像上面有人提到的在国外研究所,别人有点嘲笑使用Windows的人,这也不说明 Windows就不好,只是那个环境都是使用*nix的。
我本人是WindowsXP跟Debian Linux双系统的,我碰到很多次了--当我在KDE里开发的时候,旁边的人(就是所谓的“普通用户”)说“这是什么Windows界面啊?很好看啊。。。”(看到习惯的力量了吧?)然后我得不厌其烦的解释,我这个不是Windows云云。我的例子也许不具有代表性,但是至少说明不是所有的用户都是看了一下Linux就摇头的。

=============
Batfree: 用Gentoo来说明也许不太合适,那是因为我眼下正在使用Gentoo,其实写上一篇文章的起因也是因为觉得Gentoo的portage管理方式觉得其相较于rpm和deb的方便,但是同时又不是很完美,因此才引出了“Linux到底是多大的”的感慨,其他的发行版我也曾经用过,用过RedHat, Fedora系列,Ubuntu,Suse和Mandrake因为机器要求配置太高,如果开启GUI界面慢的无法忍受,所以只试过没用过。说实话,我的工作环境是Windows,作为Java开发并发并不需要我一定用Linux,用Linux只是纯属个人爱好。我文章里的所谓的编译内核的举例只是想说明 Linux对于用户不友好,也许许多人从来用不着,但是一个OS用户肯定会需要定制自己的系统的,在Linux上如果不了解这些内容,可能安装完一个软件在那里找不知道。对于一个没有任何计算机使用经验的人来说,可能确实Windows与Linux是一样的,也有可能他觉得Linux更酷,但是现在的计算机用户那一个没有 Windows使用经验?现在一个计算机用户他可能不会使用Linux,也可能不知道Linux,但是你如果说他也没有使用过Windows就不太可能了,几乎可以肯定他不是一个计算机用户了。现在的Linux用户一般是先接触了Windows才接触Linux的,先接触Linux再接触Windows 的人非常之少。 Windows用户多,也不是仅仅有漂亮的面孔而留住用户的,也不仅仅是大环境的问题,就像许多人关注Apple一样,易用性,人性化设计占的比重是非常大的。我从未否认Linux在这方面做的工作,而且我也从99年就开始关注Linux,Linux在这方面的进步确实非常大,只是说还不够。这不仅仅是我个人的观点,以业界普遍的观点来看,在人性化方面Mac OSX最好,次之为Windows,然后才是Linux。虽然Windows是大环境,但是Mac OS依然被认为人性化设计最好的,也是最能吸引用户的,而Linux排在Windows之后也不是一两个人的说法。

3。与Windows的比较。
这 个问题很有趣,每当有人说 Linux不好的时候,就会有人说不要与Winodws比较,其实为什么不能与Windows比较呢?现在市场上的操作系统,用户接触最多的就是 Windows了,他可能没有见过Linux,没有见过BSD,没有见过Mac OS X,但是一个计算机用户如果说没有见过Windows的估计少之又少了。不与Windows比较是不可能的。除了极少数用户第一次见到计算机的时候就是见到的Linux,估计多数人都是从Windows开始的,因此不与Windows比较是不可能的。而且现在市场上的操作系统,比较知名的就是 Windows,Linux,Mac OS X,BSD了,而尤以Windows最为常见,因此用户在使用Linux的时候自然而然会与Windows做比较。有比较才会有特点,除非Linux用户没有见过其他的操作系统,不然肯定会有所比较的。
==========

focusoncdr:
跟Windows 比较当然需要,通过比较可以知道各自的不足。就像Windows从*nix学习了很多东西,Linux或者其他Unix也需要汲取 Windows的优秀思想。但是怎么比较就是个方法了,用现在的Windows跟几年前的Linux比、挑Windows的强项跟Linux的弱项比。。。这样的比较法,不比较也罢,因为答案摆在这边嘛。这种比较的方法是“田忌赛马”,只能说做比较的人比较“有智慧”,但是是不是缺少一点公平性呢?

=============
Batfree: 我从来没有拿几年前的Linux与现在的Window相比,我所说的那几条现在的Linux同样存在。不过确实挑Windows的强项跟Linux的弱项比,因为我不是在贬低Linux,而是在为Linux找不足, focusoncdr可能误会我的意图了,我不是一个Windows拥护者,相反,我是一个Linux拥护者,找不足也是希望Linux的发展,但如果拿 Windows 弱项与Linux强项比,那样就去找不足的意义了。我并不是在争论谁好谁坏的问题,而是讨论如何让Linux更好的问题。 我不认为这里存在公平性的问题,因为一开始我就没有想将二者放在天平称一称的意思。如果造成了大家的理解错误,在此道歉,我不是要攻击Linux,而是想改进Linux。

4。Windows的用户思维问题。
这 个问题也是会引起非常大的争论的。每一个刚刚使用 Linux的用户都会被前辈告知不要以Windows的思维考虑Linux。这是事实,Linux确实与Windows不一样,不过你不能够强制要求用户不要去思考。IDC的调查显示,Linux在桌面市场占有率仅为2%,在中小企业占有率不中1%,除非 Linux固守这2%的用户,不希望再发展了。要想扩大占有率,就要将更多的Winodows用户拉到Linux上来。而这些从Windows转到 Linux上来的用户,他们肯定会有Windows的思维的,这是生理现象,不能够强求。因此我认为要想用户不以Windows思维考察Linux是不现实的。
==========
focusoncdr:

我不觉得“前辈”们说得有什么大错特错。Windows和Linux/Unix发展到今天,他们的分野已经不仅仅是一个软件环境的差异了,实际上已经上升 到文化的高度。你用一种文化的眼光去度量另外一种文化,很多时候只能得出错误的结论。
占有率的问题在中国是个伪命题。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众所周知的盗版现象。在一个盗版非常严重的环境里,Windows和Linux的定价可以认为是一样的。这种环境下基本上就是先入为主的状况。为什么Linux目前所谓的占有率低,很简单,它进来晚嘛!而且进来以后还有很多人说“它不兼容Windows 的习惯”--晕!
实际上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为了照顾windows用户的使用习惯,中国的Linux的发行版花了很多力气在兼容Windows上--没有办法,要引导用户 啊。
所以从这一点上说,我真心希望微软加强盗版打击力度,说不定“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Linux在中国大放异彩!

============
Batfree:计算机属于工具,也许在Apple迷和Linux迷眼中操作系统的理念已经属于文化的范畴了,不过对于用户来讲,OS就是工具,就像“黑猫白猫的理论”一样简单,并没有上升到文化的高度,评价工具只有好用与不好用的标准。占有率问题也不是仅仅中国的问题,这是一个世界的问题, Linux并不是只有在中国占有率低,而是在世界范围内的占有率低,我所举的Linux占有率不足2%不是中国的数据,而是全世界的数据。这就不能够归咎于盗版的问题了。虽然在国内的盗版问题,其实与Windows全球定价有关系,造成了在中国价格过高。在世界范围,桌面用户仍然是以Windows为主。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即使是 focusoncdr不也同时安装了Windows了吗? 微软是不是会打击盗版属于商业行为,如果打击盗版会给他带来巨大的利益,他可能会如此,但目前看来打击盗版对微软并没有好处。Linux已经处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想改变环境是不可能的,在我看来微软加大打击盗版的可能性不大,反而降低 Windows售价,甚至将来有一天可能免费发放Windows,以打击Linux,如果Linux想通过价格来取胜实在是希望渺茫,而且这也不取胜的正道。以这种想法去发展Linux只会阻碍Linux的发展,Linux真正应该做的是如何将Windows转化为Linux用户。

5。中文问题。
Linux 支持国际化,这我知道,但是可以肯定的说Linux对于中文用户并不友好,当然这可以归咎到中文开发人员太少的缘故。不过对于用户来讲,不应该考虑开发的问题吧,你是给用户使用的,不是给开发人员使用的。现在的Linux的中文支持不知道有几个人敢肯定的说很好。如果说很好了,为什么那么多人在论坛上问如何美化界面呢?一个系统安装好之后,中文界面,中文输入法,中文字体这些应该是最基本的。但是就是这一点许多的Linux发行版并没有做好。至少现在很多人认为很好的Ubuntu就没有做好。我用Ubuntu的官方安装之后,他告诉我为支持中文还需要联网去下载中文的相关内容。如果我的计算机不能够联网怎么办?而且既然按照指导安装了中文相关内容,仍旧没有中文的输入法,你还是需要自己apt-get一个中文输入法,和中文字体。虽然并不是很复杂的过程,但是对于一个普通用户来讲,他希望安装完之后至少可以看一看中文网页,输入一下中文内容。否则,他连上网都看不了中文网页,甚至都不能够搜索一下帮助,因为他不知道如何输入中文,浏览中文网页也是一片的方框。其他的发行版如Fedora,Suse可能会好一点,但是仍旧不是很理想的。
=========
中文问题确实是困扰我们的计算机普及的问题。在这一点上不可否认微软确实做得好。但是为什么微软做得好?是因为linux技术力量不够?不是!技术上 i18n和L10n早解决了多语言的支持问题。
请注意Linux发展环境和windows的差异--Linux是社区中生长起来的,对它来说,社区的力量是最重要的。Linux怎么去看中国?就是一些社区嘛,而且这些社区的力量还很小--在国际上的Linux社区,中国人都不是很活跃的,所以社区的力量用在对中文的支持也不会很好。另一方面,国内的一些Linux发行版的中文支持其实做得很好,但是我们这些同胞又不喜欢贡献自己的代码,所以造成了今天的局面。这确实是我们的悲哀。
而windows是一个公司行为,作为公司他要求利润最大化,他们看到中国是什么?一个非常大的市场!所以他当然会投入人力物力去做中文化。


================

Batfree: 这个观点我同意,我所指出的Linux的中文问题没有想批评谁的想法,只是将问题提出来,希望大家关注以解决。

6。软件数量问题。
没有人愿意安装永远也用不到的东西,那只会浪费空间。现在的发行版一般会将许多内容同时安装上去,如常见的GIMP,Openoffice.org等。虽然有人需要,但不是每个人都需要。我就从来没有想过什么处理图像。还有那些Game,只要安装Gnome或者是KDE就附带上去了。 不知道有几个人会去玩那些Game,当然也会有人说Windows里面也安装了许多这样的类似的东西,不过我不认为这是什么好的借口。这些软件应该都可以让用户轻易的选择的,这才是比较好的做法。现在的Linux发行版就是不管你需要不需要都装上去,而你真正需要的可能反而没有装。
========

focusoncdr:
我提到过,作者就是使用windows养成了坏习惯--一路点击next的人。Gimp、OO这些东西确实不是每个人需要,但是所有的发行版在安装程序都提供了你自由选择需要安装软件包的权利,你不使用这些权利,反过来说“Linux不管你需要不需要都装上去”是不是有点过了?
7。软件的安装与删除问题。
随便找来一个用户,问一上在Linux与Windows上安装与删除一个软件那个更容易。虽然Linux上有apt,有rpm,有Yast,但是没有一个能够真正解决这些问题的。虽然Windows上卸载程序的时候也可能引起别的程序不能运行,但是很少见的,至少我很少遇到因为卸载了word而导致IE不能够使用了。而Linux上则不然,复杂的依赖关系让你不得不小心翼翼。就以两种桌面环境KDE与Gnome来说吧,如果你卸载了Gnome,想只使用 KDE,很可能一大串的程序都无法运行了。
=======
focusoncdr:

不用肯定的说“随便找来一个用户”,因为我也是用户。对于我来说,我的WindowsXP差不多隔一段时间就要重新安装一次,为什么?因为越来越慢。这又为什么?因为我装的软件都加上了一大堆的dll和他们需要的文件,而我删除的时候往往很难真正删除干净。我另外一块硬盘上的Debian从今年年初安装到现在,还是很快。而我已经升级到最新的package了。我认为RPM确实不太好用,但是APT确实好用。至于依赖关系就更可笑了--虽然gnome不等于Windows(它只是一个WM),但是我相信你要运行的那些程序都是依托在Gnome之上的,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gnome都不在了,当然不能运行。至少Linux给你卸载WM的机会,你在Windows把Explorer卸了试试?估计是“一大串的程序都无法运行”,而是windows 无法运行了。

============
Batfree:
可 能我说的“Linux不管你需要不需要都装上去”有点过分,不过确实可以看到Linux的一些发行版在安装的时候给用户的选择并不大,如Ubuntu就没有在安装的时候提供用户模块选择。另外我认为Windows的安装方式并没有给用户带来不便,也没有困扰用户,反而是提供给用户一个人性化的界面,Installshied,Wise Install等都是不错的安装方式,我并不认为这是坏习惯,一个向导式的安装界面容易让用户接受还是一个RPM或者是deb式的安装更容易为用户接受呢?Windows在安装程序方面就既简化了安装过程,同时给了用户一定的可控制性。在我认为这是Windows的优点,而不是坏习惯,如果Linux的安装方式无论是apt-get方式还是rpm方式更容易为用户接受,微软以及各种windows平台的软件公司,肯定会提供更容易占有市场的方式。 Linux现在提供GUI界面的RPM管理或者是Yast也是从Windows的安装方式中借鉴其优点。

8。面向谁的问题。
比较一下Windows与Linux两个平台,你说那一个平台在面向用户方面做的好一些。你可以用命令行,但是你不能够指望所有的人都会用命令行。如果鼠标没有发明,你敢说现在有多少人在使用PC,能够达到这样的普及率吗?没有GUI界面,现在有多少人能够用PC工作?命令行强大不假,但是学习曲线比较陡,如果你不想让所有的人都在第一步就上不了坡,还是提供一个友好的GUI吧。Linux的GUI有了很大的发展了,KDE,GNOME都不错了。不过还有许多软件都要命令行。一个最明显的问题,Windows上的命令行可能有的人从来没有用过,但是他一样可以将Windows用的很好,并不影响他办公之类的。谁能告诉我他使用Linux可以完全在GUI下工作的很好,从来没有用过命令行?GUI可以实现最基本的功能,他可以留住用户。如果用户在刚使用的时候就被吓退了,你再怎么让他留下来?更别说去研究什么命令行的用法了。 只有留住了他,你才能够逐渐让他体会到更深入的功能。GUI在这方面是不是比字符界面好一些呢?
========
focusoncdr:
又是一个伪命题
就像我前面的回贴说的“我很纳闷的是为什么一提到Linux就是命令行界面(CLI)?”
如果要说windows=GUI,那我认为更恰当的是MacOS=GUI,不论年龄还是界面。
“还有许多软件都要命令行。”--这句的潜台词是说Windows下不需要命令行,但是我不得不指出,您对windows的经验可能也限于桌面--很多 Windows下的服务器程序其实都是控制台程序(console application)。另外,对于普通用户来说,如果一般使用Linux,确实可以做到只有图形界面就可以了。另外作为一个开发人员,我即使是在 windows下。我也习惯用CLI的,而且Windows的CLI实在是太小儿科了,没有办法,我只好装了个Cygwin。
===========


Batfree:这是一个伪命题吗?我在第一篇文章是说到”能够用GUI完成的功能就在提供命令行的同时提供GUI方式,因 为命令的方式而吓退了不少人。“请作者仔细看一看内容,我是说”在提供命令行的时候同时提供GUI方式“,我并没有否认命令行方式的强大,因为作为一个程序员,我也经常使用命令行,因为命令行方式提供更多选择的自由,有时候甚至更方便。我也从来没有否认Linux在GUI方面的巨大进步,但是Linux现在许多工作仍然必须要在命令行下执行这是不可否认的吧。我没有讨论Linux的界面问题,只是在比较二者谁更对用户友好的问题。另外讨论范围也只限于桌面应用,没有多少用户在自己用的桌面上架设各种服务器吧,一般只有开发人员会这么做。我的机器上也有Apache,Tomcat,我也经常在命令行编译程序,不过我不认为这是对用户友好的方式。就像是程序员也并不排斥IDE开发环境,更何况普通的用户呢?不知道作者大部分的时间喜欢在命令行模式下工作还是喜欢在GUI模式下工作呢?也许作者是高手根本用不着GUI界面吧。不过对于一般的人来说, GUI更加友好。这也是为什么GNOME,KDE高速发展的原因。我再次强调”能够用GUI完成的功能就在提供命令行的同时提供GUI方式“,请作者不要曲解我的意思。

9。对待用户评论的态度问题。
呵呵,其实不能够算个问题了。现在许多Linux的拥护者一听说别人提出Linux的批评,马上会说你不懂,不专业等等。感觉如果你在他面前说Linux 任何坏话,他都会给你一拳的样子。我觉得这样的态度实在不能算很好。真正的专业级别的用户有多少?如果你只对着那些专业级的用户,那么Linux永远不可能普及,只能固守在一个小团体之内。你想扩展,就要把不专业的人拉进来,专业的人已经在使用Linux了。拥护是拥护,但是我们不应该听不进反对意见,如果反对意见没了,也就说明没有人关注了。
========
focusoncdr:
有个英文缩写叫STFG (Search the fucking google),作为新用户你觉得linux有这样那样的不方便,这是很正常的,但是在发表评论的时候是不是STFG一下,先确定一些不方便是不是由于我们不会使用造成的?在中文IT圈子有个现象很耐人寻味,时不时会有个人跳出来,指点江山--说Linux这也不好那也不好。反之,你什么时候看到过有人出来写个帖子--windows的XXX缺点?更严重的问题在于,发帖的人其实自己都没有怎么用过Linux!别人为什么说你不专业?因为你确实不专业嘛。如果今天Stallman(他老人家对Linux其实还是有话要说的)跑出来说Linux怎么怎么不好,摆出的理由都是经不起推敲的,Linux的拥趸们一样会去嘘他。。。但是反过来说,如果一个普通用户的观点切中肯綮,那我相信Linux的拥趸们肯定支持的。


=================
Batfree:

普通用户就是普通用户,你让他提出专业问题不知道是不是强人所难了。当然仅仅说你提出的问题不专业也无可厚非,但是许多Linuxer的态度并不是友好的帮助或者是解答的态度,而是嘲笑的态度。这种嘘的态度对于Linux的发展确实没有什么好处,在李维的《Borland传奇》中115页说到 Borland的Kynix开发组的领导者Danny Thorpe在开发Kynix的过程中发现了Linux的Bug,他将这些Bug公布在Linux论坛上,被Linuxer斥责,甚至招来Linuxer 的谩骂。他一怒之下,自己修改这些Bug,因此Kynix在安装的时候会首先Patch一下。后来再遇到bug的时候,他不再公布,而是自己解决。后来因为憋了一肚子气,转而开发.net产品去了。这样的大师级人物都被嘘走了,是不是Linuxer该想一想自己的态度了。当然,普通用户可能提出的意见不专业,但是解决与嘲笑甚至攻击的态度却是差的太多了。而且产品是给用户使用的,不是给专业人士使用的,以专业人士的眼光设计出来的产品对普通用户来讲不一定合适,只有依照用户的意见设计才是对用户友好。软件工程中要进行用户需求调查,为什么不是由程序员制定需求呢?作为程序员,要考虑程序的最终用户,许多产品被人垢病,都是因为不是面向用户设计的。当年的世界三大手机厂商的爱立信,技术是一流的,在手机最风光的时候沦落成了索尼爱立信,占有率也不知道排在第几位了,除了一些市场因素,与重技术而轻用户体验有很大的关系。外行人能创造出来而内行人没有创出出来的例子太多了。专业人员可能已经习惯了某种思维,那些不便他也认为理所应当了。在Gmail推出之前,AJAX技术在web邮箱里有应用吗?我不是说Gmail不专业,而是说大家已经习惯某种东西的时候就会忽视他的不足了。

看文档的问题,我也知道看文档,看说明,但是为什么看说明书呢?据我所知大部分的用户没有看帮助文档的习惯,这不仅仅是 Windows养成的习惯,而是人的习惯,你看到谁刚买到手机之后不首先打开手机玩而是把手机放一边去看说明书,同样拿来一个软件,你是先看帮助还是先凭直觉试用一下呢?不知道你第一次登电梯的时候是不是先找来电梯的说明书来看一下呢?其实文档这个东西是产品设计不成功的表现。一个工具最成功的是让人感觉不到他的存在。你日常用品中有多少东西是先看文档再开始用的。如果买来一个杯子还带着1000页的使用说明,你要读完说明书才能用,这样的杯子不知道谁会买。好了,就说到这里了,再说就离题太远了。

最后,我声明一下,这些只是我个人的体会,个人观点,对事不对人。也不针对任何Linux群体。我喜欢开源软件,也正在努力学习Linux,我只保证我现 在持这样的态度,也许以后的态度会与现在相反,那说明我在前进。